□水舟 都说盛世修谱,此话不假。 这些年来,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要经我之手亲修一部家谱。这一想法在先父十年前过世后变得尤为强烈。 修家谱,其目的和意义不外乎寻根问祖,勿忘根本,血肉联情,传承家风,教化后人等等,想想简单,具体做起来却不易。我家世居鄞东横泾,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一直住在一个叫“小七房”的老墙门内。至于家谱,原是有的,经“文革”劫难,自然灰飞烟灭。所以最远我只知道祖父的名讳,祖父以上就不清楚了,想起来就颇感尴尬。如果没有现成的宗谱,要理顺我家祖辈以上的脉络传承,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修家谱之事仅停留在想法上。 好在终于有了转机。今年3月初我终于打听到,家住横泾大相里的“太守房”后裔陈安新先生,有一套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版《鄞县横泾陈氏宗谱》缩印本,不禁心有所动,于是前往拜访。陈老先生年已八十,为横泾陈氏始祖、南宋奉国军司马陈昌公之二十三世孙,也是明吉安太守陈本深十五世孙。横泾陈氏自明正统九年(1444年)创修宗谱以来,再修于明弘治六年(1493年),三修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四修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五修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修于民国八年(1919年),七修宗谱即这套民国三十七年版,为距今最近的一次续修。七修宗谱共40卷,可惜在“文革”中散失殆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陈老先生从四川退休回乡后,全身心投入到宗谱资料的搜寻、整理和研究,于十多年前在邻村金价桥访得该谱残本32卷。为便于保存和利用,他将其缩小复印,成就了一件好事,实在是功德无量。 宗谱修于1948年,那时父亲已成年,自然有他的名字。我便试着按辈分往上查,见到了祖父、曾祖父及众先人的名讳,于是向陈老先生借阅这套宗谱,复印我父亲一支的相关资料。后来觉得不过瘾,索性全数复印,因而我也有了这套缩印本,叠起来有半米多高,算是我在修家谱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收获吧。翻阅宗谱,感觉虽为残本,有点可惜,但内中“世系图”和“世次传”互为补充,互为印证,这就弥足珍贵。所以若有横泾的陈氏子孙想了解自己的血脉传承关系,一般都可在这套残本中找到出处,多少能弥补一些缺憾。这不能不感谢当年那些修谱者的远见和智慧。 有了这套缩印本,对我来说,修家谱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今年3月底在电脑上新建一个文件夹,用来保存相关的家谱理论知识及资料,算是为自己边学习边修谱作准备。接着便着手起草写作提纲,内容包括世系图、世次传、陈姓起源、远祖简介等,当然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结合家族实际充实了一些新的材料,如涉及家族、村里的往事逸闻,缅怀先父的文章,村落分布简图等等,并开始收集与家族有关的照片。 修家谱,最先遇到的是文本的版式问题,是直排还是横排?字体采用繁体还是简体?这些都颇费思量。请教了有关人士,有的说直排好,字体最好也采用繁体,因为这样符合修谱的体例;有的说横排好,毕竟这样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听起来各有各的理,最终我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所修家谱依旧采用直排繁体字,同时考虑到明年是先父去世十周年,打算另出一本纪念册——《父亲和我们》,既可作为家谱内容的补充,又单独成册,册子就采用横排简体字。虽然部分内容与家谱有重复之处,但各有侧重。 此次新修家谱,“世系图”及“世次传”主要参考这套缩印本,但也不能不假思索全盘照抄。如旧谱记载某公“有女一,未字”,“未字”是什么意思?就是尚未出嫁。如果照搬照抄不作修正,那就闹笑话了。因为旧谱修于七十年以前,这么多年过去了,那女的还未出嫁,似乎不合常理。所以必须要修正、补充相关信息。 修谱过程中,我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家史教育。一方面来自阅读旧谱的过程。可以说,先人倡导的积善积德、为人谦和的家风,足以让我们做后辈的为之骄傲。另一方面,则来自母亲的口述。母亲知道我在修家谱,便会忆及一些家族轶事,说以前堂沿内有一块“务本堂”匾额,系祖上太公所助。现在我知道“务本”有两层意思,一是致力于根本。过去说,孝敬父母、顺从兄长是仁道的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义才能产生。二是指务农。在以农为本的农耕社会,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想必祖先把堂沿命名为“务本堂”,蕴含了希望后代子孙孝敬长辈、友善兄弟、耕读传家之意吧。 几个月过去了,家谱初已成稿,但尚需完善,有的因手头资料所限,只能留待以后补充。 想起陈安新老先生曾多次与我提起续修横泾陈氏宗谱之事,心中不免惶恐。相比修一家之谱,修整族之宗谱是一项浩繁的工程,没有三五年的时间投入和热心人士的参与恐怕是办不成的。希望横泾的陈姓诸君从现在起积累资料,修好自己的一家之谱,这对做好宗谱的续修无疑具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