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视听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视角分享

    波士顿今夜无人入眠——看影片《恐袭波士顿》

    □郁妍捷

    影片《恐袭波士顿》的剧情,因为基于现实的“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改编,所以已经毫无悬念。而作为常见的好莱坞题材,《恐袭波士顿》也只以时间地点两方面相扣的极简模式来叙事,没有过分夸张的爆炸场面,没有过多的血腥暴力镜头,可我依然能在故事无限接近事实真相时感受到紧张和恐慌。

    这份害怕来自于大银幕上画面的真实。在爆炸地点,波士顿马拉松终点处赛段的博伊尔斯顿街上,数万人挤在围栏外看选手冲过终点,欢呼声呐喊声充斥着整段赛程。终点处,警察汤米和其他同事对来到终点的选手击掌致意。机位定格在终点的前方,丝毫不差地还原出当年发生爆炸前后的画面:庆祝还在继续,第一次令人震惊的爆炸声传来,浑浊的白烟一下子吞噬了围栏边上的所有东西。镜头来到正上方取景,烟雾散开的缺口里,前排的人交叠着趴倒在地,而对准爆炸点地面的特写中除了血水滩就是碎屑,拥挤的人群此刻如同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仿佛一下子失去了站立能力,只能在蜷缩侧卧中找寻偶然的生机。血液溅满了一些围观群众的脸,有人摇摇晃晃直起上半身,呆滞的眼神除了疼痛感便是一脸茫然。人们在灾难时的孤独感和无力感,很快在不远处的第二次爆炸后再次出现,当年的闭路电视画面里,聚集的人在爆炸的一瞬间,唯一的反应只有抱头躲避,欢呼声被沉默和混乱所取代。

    在抓捕恐怖分子焦哈尔兄弟的枪战中,导演彼得没有做任何渲染,真实还原警察的无助与英勇。警车的挡风玻璃被子弹一下子击碎,乱飞的玻璃碎片在驾驶的警员脸上划出多条伤口,交火瞬间展开。呼救声、叫骂声在狭小的街区回荡。慌乱的警察们始终不顾一切奋力还击着,偶尔还要警告从住宅里出来准备帮忙的居民躲进自家地下室。枪声、爆炸声越来越激烈,充当掩体的警车却可能于下一秒就成了连环爆炸的“帮凶”。我为画面里的警察捏着一把汗,总觉得可能不知从哪个方向会有子弹飞出来,毫不留情地钻进某人的额头里。

    这份慌张更来自我对变幻莫测的人性难以猜透。波士顿马拉松爆炸过后,除了受伤的市民以及他们的家人感到恐慌外,一同恐慌的还有政府官员。联邦调查局特别探员理查德到爆炸现场后,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对爆炸的侦破处理,而是对这个案子的定性。他担心,一旦定性为恐怖袭击就会对国家、对政客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公布嫌疑犯照片的过程中,理查德也更偏向于保守的做法,要秘密调查,掌握确切证据,避免引起特殊群体的反感。

    但好在,电影《恐袭波士顿》全片为我展现出的,是所有当地民众在经历马拉松恐怖炸弹袭击这一灾难后,将爱迅速汇集于一起形成的强大反击;是一股面对意外困难仍然顽强,并且自发团结一致而积聚起来的巨大能量。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犯罪剧情片内核,导演彼得·博格用虚实结合的纪录片拍摄手法,将它完美融进这个与时间赛跑的故事里,通过人物个体视角表达出来。

    汤米平时是一个满嘴粗话大大咧咧的警员,时不时顶撞上司,但在这个恐袭事件面前,哪怕是瘸着腿,哪怕正准备洗澡,哪怕困得受不了,汤米也从未懈怠过。胖胖的波士顿警察局局长,还有黑人州长,他们为了能早日抓到恐怖分子,跟理查德特别探员据理力争。尽管从4月15日下午,波士顿马拉松赛道终点的两起爆炸声响起的那一刻,到4月19日夜里,恐怖分子焦哈尔被当场活捉,整整有一百零两个小时,波士顿全境笼罩在恐袭的阴影下,街区不断被封锁,但因为影片有特定的内核的支撑,无论是波士顿普通市民,还是政客、警察,所有人都选择了坚强,相互慰藉扶持,给结局以光明的结尾。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