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艺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入门指导

    给音乐以表现自己的机会——读《我该几时鼓掌》

    □邓勤

    在传统戏剧舞台上,我经常发现下面看戏的都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他们睁着欣喜的眼睛,随着台上演员的唱念做打而流露出享受的神情。其实这些折子戏他们已经看过数遍了,这也是他们能够跟着演员念念有词的原因。

    不得不承认,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年轻人的生活已经被流行音乐、电影和电视剧占领了。

    与古典戏曲类似,发端于欧美的古典音乐欣赏者也不够多。虽然古典音乐历经岁月洗礼,经久不衰,但相对于可以让观众燃烧激情的流行音乐,人们还是更倾向于后者。人们不接受古典音乐,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听古典音乐规矩太多。譬如瓦肯罗德在1797年曾经给音乐会听众制定了一条规则,他认为观众应该表现得“仿佛在教堂里那样保持安静不动,眼睛看着面前的地板”。试问,在这样古板的要求下,谁还愿意参加古典音乐会呢?

    众所周知,欣赏古典音乐需要训练,一步一步地、一首作品一首作品地练。你买了一张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CD,反复地、有意识地、专注地听,就会渐渐地熟悉这作品。如果你再去读一些关于作曲家个人和创作的资料,肯定会让你的下一次现场音乐会体验比前一次更为引人人胜。可是,这样训练欣赏的过程确实太漫长了,这正如现在一些年轻人抱怨看不懂或看不惯传统戏剧一样。

    英国小提琴演奏家丹尼尔·霍普认为,人们确实不该顺从地、被动地去接受音乐,而应该积极地去体验并为之愉悦,让音乐吸引自己,边看边为之赞叹。音乐会绝非神圣的时刻,而是激动人心的事件,人们不单是接受它,而是全力加入进去。该鼓掌就要鼓掌,该喝彩就要喝彩,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与演奏者及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丹尼尔·霍普在其所著的《我该几时鼓掌》一书中,由贝多芬时代追溯起,指出当时别说是乐章之间,就是在乐曲进行中,听众也随性鼓掌。他探究古典音乐现场礼仪规则的起源,认为“乐章间请不要鼓掌”的音乐厅规矩应因人而异;假如听众现场听得欢喜欲表达而受阻,那么规矩就显得死板了。

    本书包括《为什么要听音乐会》等十一章,涉及古典音乐会中那些无法一眼看透的仪式化行为、看似古怪的惯例以及惯常的“游戏规则”。去听音乐会,你无须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也能欣赏音乐;但这并不是说,就这样满足于现状了。如果有一些知识,并对作曲家及其作品有些了解,再去听音乐会,你很快就会发现,对所听曲目有了更多的认识。如果你能不断提出问题,并进而以这种方式对音乐继续探究下去,那就更好了。这也就是所谓的给音乐以表现自己的机会,正如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所说的那样——音乐与我们对话的机会。音乐始终有很多话要对我们说。你接触音乐越久越深入,对它的感知也就越发强烈。你会意识到:古典音乐值得欣赏,但首先你得在音乐会现场感受它。

    (《我该几时鼓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