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蓉 欧美的大制作,日韩的小清新,《步行距离》这部充满着浓浓拉美风情的墨西哥温情版《海边的曼彻斯特》,让我耳目一新。 虽然电影没有想象中墨西哥人的热情似火,却将主人公生活的“尴尬”用一种温情的方式表现出来。脱漆的墙体,杂乱的壁橱,拥挤的房间……真是平淡至极的场景,不免让人疲乏,难怪观影中,有人不买账,看到一半出去了。可是生活不正是这样吗,人这一辈子哪能时刻在经历大风大浪,平淡大概是大多数人大半生的真实写照。 而主人公费德的生活或许比平淡更来得悲惨,过度肥胖,将他牢牢困在了深藏在废弃楼道的平房里,唯一与外界的联系,也大概只有每周姐姐和姐夫的到访。能感受到,导演和主演们非常尽心地向观众传递着这种令人窒息的肥胖所带来的难堪的生活境遇。尤其是费德那走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急促的呼吸声,随时都将轰然倒地的压迫感就像在看4D电影般真实。看似平淡的情节,处处隐藏着矛盾冲突,而使费德决心走出这个陋室的触发点仅仅是因为姐夫带来的几张旅行照吗?那个在床上辗转反侧,颤巍巍地拿起了压在箱底许久的老式相机,兴奋得就像个孩子,对房子每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角落拍了又拍的费德,其实早就悄悄重拾起对于生活的渴望了。原来所谓平淡的情节其实是暗潮汹涌的最佳伏笔。 拿起相机的费德,重生了。肥胖带给他生活的不便与危机有增无减,但一个一向沉默寡言、与世无争的人的决心真的很特别,因为他更习惯用行动而不是言语来证明这样的决心。费德重新翻出压在箱底许久的旅行杂志,拨通旅行社的电话,最后被势利的旅行社女招待拒绝。多么见怪不怪的生活场景,我甚至麻木到不为所动,可是继续挖掘下去,真相未免太残忍。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人会无缘无故来迁就讨好你,除非你有利用价值。这样郁闷的生活场景电影中有不少,但并不影响它的温情。为什么说比《海边的曼彻斯特》更温情,是因为影片中的主人公费德不是孤军奋战,自始至终都有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爱护着他。他两个朋友便是这些人当中的代表:姐夫莱蒙,相片冲印店老板的儿子保罗。因为费德,两人从最初的敌对,成为彼此的挚友,他们懂费德爱费德护费德。他们从毫无交集,变得默契十足,有了共同喜爱的小说《死亡笔记》,分享彼此的“死亡名单”。临近影片末莱蒙和保罗为了鼓励刚出院颓废地躺在床上数日的费德,唱起了“悲惨之歌”,歌词大意:你的生活还不是最悲惨的,关在笼子里的狗,比你悲惨多了,只能被困在小小的笼子里……墨西哥式的幽默却毫无障碍地直击我心。真正的艺术真的可以无国界。 整部影片大概唯一称得上反派的是姐姐这个角色。这是一个看似非常矛盾,实际上却是最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角色。对于费德,她总是絮絮叨叨,总是流露出不耐烦,可是又帮费德打理着一切生活起居。电影开头便是姐姐替费德搓澡的场景。没有什么男女之间的芥蒂,有的只是长姐如母般的关心。人这一辈子可以遇见很多人,交很多知心朋友,但是越长大越会发现,真正可以做到对你死心塌地、别无所求的人,只有血脉相连的亲人。费德的死亡名单上一度有过姐姐的名字,他恨姐姐,但比起恨,他其实在心底里更敬爱着姐姐。费德的死亡名单上除了姐姐,还有曾经和他共事的一个女孩子,这是令他倾心了很久的女孩子,而她的名字也赫然在列。费德的一句话道破了其中深意:死亡名单上的人都是我爱的人。与其让不可预知的生活将她们带离自己的生活,还不如由自己来守护她们。的确,影片大量的笔墨都把姐姐塑造成了一个讨人厌的角色,但并不影响影片末因为费德不顾需要静养的糟糕身体状况而执意远行,哭得瘫坐在楼道上的姐姐给我带来的心灵冲击。或许男人和女人在表达爱的方式上注定对立。而长姐如母,似乎全世界适用。 在莱蒙和保罗的保驾护航下,费德拿起自己的相机,等待海边第一轮初升的太阳,新的一天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