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07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深缘长

    □陈峰

    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个小山村的老人,见他正拿着放大镜看《宁波晚报》。趁他倒茶之际,我发现桌上放着一本剪报本,不禁好奇,想看看里面到底藏了什么样的宝贝文章。翻开一看,还有目录,分读书天地、人间旅游、国内大事、国际要事、幽默人生等等。老人告诉我,他腿脚不灵便,就是通过报纸才知道国内外的大事。他每天要花半天时间阅读《宁波晚报》,然后把自己觉得有用的文章剪下来,粘贴到剪报集上。周末的时候,他家的孙子来了,他就把剪报里的“读书天地”拿出来给孙子看,把“国内大事”、“国际要事”拿出来跟儿子分享。平时的时候,跟老伴一起再回味回味“人间旅游”、“幽默人生”。

    是的,《宁波晚报》贴近百姓,可读可用可亲。对我来说,它则见证了我的成长。

    那是1995年,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孤独无聊,单位订的《宁波晚报》像一份精神食粮来到我的身边,特别是副刊,读着里面的文章,慰藉了青春期的我,也幻想着自己的名字有一天也能出现在上面。那时正是夏天,我写了一篇《童年的夏天》,惴惴不安地投了过去。等啊等啊,在一个月后,终于看到了自己的散文《童年的夏天》,那份惊喜让人一下跳了起来。

    自此以后,对《宁波晚报》一直情有独钟。这也影响了我母亲对各种报纸的选择,她每年必订《宁波晚报》,期待我的文章再上报纸。

    后来我结婚生子,忙于工作,直到2013年,我又开始向晚报副刊投稿。每篇文章发表后,我母亲都会给我打电话,表达她的喜悦。这时,我加入了晚报副刊的QQ群,群里都是晚报的铁杆粉丝,文友之间的交流更方便了。我的第一篇人文周刊的采访就是在那时开始的。这也是我的第一次采访,采访国家级非遗“奉化布龙”的传承人陈行国,我按自己理想中的场景取了镜头,题为《一个男人的舞蹈》,配上陈行国正在做龙的照片刊登出来了,这对我是个极大的鼓励。此后《雕刻人生》《朱玉兰的走书人生》《风雨吹打路》等陆续见报,我尝到了此中的乐趣,也积累了采访经验。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视野变得开阔,思路有所拓展,写作也比以前有了进步。

    这两年,我为人文周刊写了近20个人物专访,其中《半空中的人生——记两代“竹海飞人”传承者》荣获2016年度宁波新闻奖二等奖。

    如今,晚报创刊20年多了,它不仅见证了一座城市的成长,也见证了我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