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美 根据2017年江苏省南京初中名校中考均分排名,排行榜前9名中7家是民办。“要择校,到民办”“初中不进民办,大学就进民办”……类似的说法在江苏很多家有学子的人群中正在成为一种共识。 2017年第23期《半月谈》 其实,公办初中、小学教学质量远远不如民办初中、小学,沦为一种“低保”,这并非江苏独有的现象,全国不少地方都存在。 众所周知,民办初中、小学的收费比较昂贵,少则一年需要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只能选择免除学杂费、书本费的公办初中、小学读书。当公办初中、小学沦为教学质量的“低保”的时候,在公办初中、小学,显然较难在升学考试中占据优势,也很难考上重点高中,进而在高考中失去竞争力,无法就读“双一流”高校。从这个角度说,公办初中、小学沦为“低保”,有可能导致寒门子弟从小学阶段就输掉了整个人生。 另一方面,每年的招生季节,知名的民办初中、小学生源爆满,都会以各种形式掐尖,招揽到优秀的生源。这导致民办初中、小学形成良性循环,生源质量越来越好,教学质量越来越高,而公办初中、小学则陷入恶性循环,生源质量越来越差,教学质量越来越低。义务教育阶段的这种格局,逼得许多家庭不得不把孩子送进学费昂贵的民办初中、小学读书,进而加重了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让很多中低收入家庭不堪重负。 不可否认,公办初中、小学承担的兜底功能,让每个家庭的孩子都上得起学。但兜底不等于“低保”,不等于教学质量就处于末端,比民办初中、小学低一大截。而且,从教师队伍来说,公办初中、小学其实并不缺乏优秀教师。虽然有很多优秀的公办学校教师跳槽到民办学校,但每年有更多民办学校老师奋斗在“考编”战线上,成为公办学校的在编教师。 保障教育的公平,不仅仅是让每个孩子有学上,更是要让每个孩子能够接受到同等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教育,公办中小学除了承担兜底功能之外,还要承担起教育质量的公平功能,必须扭转当下公办初中、小学沦为“低保”的格局。一方面,需要提高公办初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适度缩小与民办初中、小学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有更多的职业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要改进对公办中小学教师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既要让他们从各种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又要给他们在教学质量上施加压力,让广大公办中小学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而不是其他事务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