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视听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忆似水年华

    □沉  羽

    这是属于笔者父辈那一代人的青春故事了,我本来以为自己看这样的影片会有隔膜感,事实上并没有,甚至还一次次为片中人物的命运唏嘘不已,落下泪来。我后来问自己,《芳华》中,是什么触动了你?也许,是曲折吧。是被一些人无情抛弃了的战斗英雄刘峰,是屡屡遭受伤害的“右派”之女何小萍,是那些善良、平凡的人物在经历岁月淘洗后那份始终不改的初心,让人心有戚戚。

    《芳华》是关于文工团的故事。该片编剧严歌苓就曾在军队文工团跳过八年的舞蹈,而导演冯小刚也在文工团待过,从事的是舞美道具工作,相似的青春经历让他们都希望将同时代人的故事搬上银幕。不过《芳华》上演的不是军人版的才子佳人,相反,在特定环境与复杂人性之中,主人公刘峰和何小萍承受了他们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刘峰是一个“雷锋式”的人物,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在众人眼中,他是标兵、模范和英雄,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正面典型。而何小萍则是另一形象的极端,打成“右派”的父亲在她6岁那年就去强制劳改了,母亲带着她改嫁后又生下一双儿女,何小萍从此成了“多余的人”。她本以为来到文工团,就能获得新生,获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谁料事与愿违……

    那个年代,个人真实的七情六欲往往受到压抑。比如刘峰,他虽把自己活成了一个集体中“万金油”般的人物,可他内心也有爱与渴望。有一次,他情动于衷,忍不住拥抱了心爱的女孩林丁丁,从而打破了禁忌,也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刘峰错了吗?当然没错,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他是“大错特错”了。刘峰被下放,让与之惺惺相惜的何小萍对人性产生了幻灭之感。她开始用消极的态度对待上面下达的命令,她拒绝上台表演,假装发烧,被识破后去了野战医院,又阴错阳差被追捧为“英雄”。一向只受冷遇和欺负的何小萍因难以适应外界对她态度的巨大逆转而变得疯癫,进了精神病医院。刘峰和何小萍都非世俗意义上的“人生赢家”,但他们本性纯良,历经磨难后依然对人对事葆有最朴实无华的善意。对这一点,影片给与了富有欣赏含义的肯定。

    青春是什么?是经历,是感悟,是痛苦,也是成长。文工团那群青春如花儿般绽放的年轻人,最后必将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刘峰离开文工团那天,何小萍前去相送的那段戏,意境深远。背景音乐乃李叔同的《送别》,歌词被隐没了,唯剩下弥漫着离愁别绪的旋律,婉转悠扬,情愫万千。这时,出现了一句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台词(画外音):“(何小萍)这个最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片中还有很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舞蹈和歌唱:文工团解散前,大家聚餐时合唱的那首《送战友》;女兵们慰问部队时表演的《英雄赞歌》;还有最后一曲《绒花》:“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芳华》是回望式的,它既摆脱了伤痕叙事的模式,也没有采用模糊时代焦点的煽情手段。影片做到了艺术之后的克制、冷静,真实还原了那个时代青年们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同时,它还敢于直面青春的残酷、人性的幽暗。有些观众提出《芳华》也有瑕疵,最突出的就是剧情衔接不够圆融。对于这一点,我个人倒是觉得:严歌苓的原著就存在“割裂”的特点。相对于小说文本中倒叙、补叙、插叙频繁使用的那种闪回式情节演进,电影采用的线性叙述算是比较直接连贯的了。而且《芳华》在情感、细节、语言、场景、节奏、故事的掌控上都很自然,让人看到了发自肺腑的东西。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