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魏家竹矮椅

    □徐自读

    儿时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家里两把坐得油光锃亮的竹椅子。老底子宁海人,都称竹椅子为“竹矮椅”。这两把竹矮椅来自于黄坛魏家村,那时,黄坛魏家村的竹矮椅是最有名的。

    魏家村位于黄坛水库大坝下游,有意思的是村里不靠山也不产竹,却世世代代以竹矮椅为生。更有意思的是,竹椅不是做的,而是扼的,这是为什么呢?70岁的村民魏云连告诉我,魏家村的竹矮椅不用一枚钉子、一寸铁丝、一滴胶水,也不涂油漆,一把矮椅从落料、凿孔、打洞、咬口、弹火、扼环、插筲、组装等工序,到整个“扼椅”过程,要有10枚插销、10处咬口、22个孔、30个洞,无需画图纸,无需量尺寸。特别是椅背“扼环”,弹火技术非常讲究,烧老了,扼转来容易断;烧嫩了,扼转来容易碎。魏家人只要眼光一瞥,一把矮椅背环就“扼”岀来了,组装好后,摆放在地上四平八稳,不会前翘,也不会被虫蛀。这才是扼的由来。

    据说魏家村扼矮椅的绝活手艺可上溯到300多年前。历代以来,村里有条不成文的村规民约,扼矮椅手艺绝技只传儿子不传女儿,只传媳妇不传囡。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女儿出嫁时将手艺给泄露出去。村民魏时钟也证实了这个说法。魏时钟今年60岁了,他的老丈人是黄坛班竹园村人,从小迁入魏家村居住。新中国成立前,村里一魏家公见他长大成人,就教他扼矮椅,结果被村里族人发现,认为他把技术泄露给了外姓人,就惩罚魏家公,他被罚了六扇祠堂门。

    “民国”时期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是魏家村扼矮椅的鼎盛期,村民自产自销,自由买卖。五角钱一把的矮椅,销往温州、宁波、上海,乃至半个中国,村民实现了“靠山吃饭,靠竹喝粥”的半温饱生活。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末期,魏家村扼矮椅迎来了低谷,村民自产自销竹制品是要被作为“投机倒把”打击的。那年月,县里还设立了“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黄坛片村民的竹制品贩卖自然就成为重点打击对象了。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曙光,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魏家村的扼矮椅重又焕发了生命力。全村160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重操旧业,进山背毛竹,堂前当工场。父教子,爷传孙,锯竹声、凿孔声、噼噼啪啪的“弹火”声,恰似一组竹筒交响曲。农民赚钱有门路了,外村姑娘也愿意嫁到魏家村了。可以说,魏家村民在“扼矮椅”行业中赚到了第一桶金,盖起了新房,草房变瓦房,平屋变楼房。

    转眼跨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农村生活质量大为改善,特别是在现代家具的普及下,魏家村的竹矮椅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不仅是竹矮椅,黄坛一带各村传统的竹制品都在逐渐被淘汰。魏家“竹矮椅”又回到了低谷期。魏云连告诉我,现在魏家村五十岁以下的人,很少会“扼矮椅”了,等五六十岁的人一过,魏家“扼矮椅”手艺就要失传了。

    时过境迁,又几年过去了,最近我去黄坛魏家村时,在村民魏江江家里,刚好看见他在扼矮椅。只见他拿起四根手腕粗、一米多长的竹子,放在熊熊燃烧的铁锅上烧烤,这手法,简直比新疆人烧烤羊肉串还要灵活。顷刻,他从火中抽出竹子,趁着滚烫竹子还没散热,双手撑开,握住竹子两头一扼,手腕粗的一根竹子就变魔术一样弯成了矮椅背的外环。而更让我惊奇的是,在村民魏洪善家里,我看见院子里竟放着一百多把大小不一的成品竹矮椅。我好奇地问:“现在都坐沙发了,你扼这么多矮椅卖给谁?”魏洪善告诉我,最近竹矮椅又畅销起来了,现在快餐店、大食堂、点心店、咖啡店都作兴摆放八仙桌和竹矮椅了,60厘米以上的高竹矮椅卖给饭店用,60厘米以下的矮椅卖给工厂企业,单位大会场开会用,竹矮椅比小矮凳坐着舒服。很多客户主动上门,大批大批地采购,现在竹矮椅扼也扼不及了。

    这可真是山穷水尽又一村啊,原本以为进入新时代,人们不再需要竹矮椅,没想到一股怀旧之风吹过,人们竟又怀念起竹矮椅的那股清香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