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1月2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进一步打破与普通教育的壁垒

我市特殊教育未来要做三件“大事”

    本报讯(记者 徐叶 通讯员 张苗妙 余晶晶) 视力不佳,配镜矫正;外语不好,额外补课;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就由专业教师来满足。到2020年,宁波特殊教育的“小目标”是:进一步打破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壁垒,让更多特殊孩子科学认识自己的不足,就像理解“近视”那样轻松。

    在昨天召开的宁波市第二轮特殊教育行动计划动员暨2018年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宁波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特教系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宁波特殊教育将借助高校优质资源,现在起到2020年的全市第二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期间,通过做三件“大事”,破解自身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市一共有11所特殊教育学校,在读学生1000多人,专业教师300多名。更多的特殊学生,是以“随班就读”的形式,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尽管人数较少,但几乎每一所普通学校都会有。”宁波市特殊教育学会秘书长柴林称,从这个角度讲,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并不仅仅是十几所学校的事。它是整个教育发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特殊孩子是人类多样化的一种存在形式,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基于这样的理念,宁波特殊教育将要做的三件“大事”,会有利于这些孩子“去标签化”,让他们从小就融入社会,接受平常的对待。同时,也让那些数量庞大,却够不上“特殊”的孩子,在特定的阶段得到科学专业的教导。比如,轻微情绪障碍、阅读障碍等具有“特殊教育需要”指征的孩子。

    据介绍,第一件“大事”是构建宁波市特殊儿童专家鉴定委员会。孩子有点儿特殊,如何评估,程度如何,最终该安置到哪一类学校,是特殊学校、卫星班,还是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以往,我市虽有相关鉴定,但存在不够规范、不够科学的问题,特殊儿童家庭也会因此平添更多烦恼。

    第二件“大事”是推进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发展。我市300多名特殊教育教师,基本都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的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无法针对性地为“随班就读”孩子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就像现有的“心理教育”教育资格证书,将来涉及特殊教育的教师,也会一样持证上岗,以此来推进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支队伍的建立,将进一步盘活宁波特殊教育现有的资源,比如300多个普通学校的“资源教室”,让更多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也能在老师的科学引导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件“大事”是,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倡导孩子的“个别化”发展。我市将构建一套指标体系衡量特殊教育,从而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同时,为特殊学生成长建设电子档案,从师资配比、专业内容等多个维度,为孩子定制“个别化”发展的“套餐”。通过大数据库,甚至还能在区域内进行师资配比的调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