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明海 以现代戏创作见长,是甬剧艺术最为鲜明的一个特色。我市一批剧作家以时代生活为题材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因其贴近时代脉搏,及时传递出人民大众的心声,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甬剧剧作家王信厚,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作成绩尤为显著,先后创作了《未婚的父母》《母子奇遇》《马马虎虎》《秀才的婚亊》《阿寿哥》《邻舍隔壁》《罗科长下岗》(与张金海合作)《风雨一家人》(与孙仰芳合作)《老总与情人》《风雨祠堂》《宁波大哥》(与孙仰芳、王晓菁、孟华合作)等以现代性思维关照生活,与时代同步的一批戏曲现代戏。关注研究王信厚甬剧现代戏的创作历程,我以为在当前提倡现实题材创作的大背景下,是有一定裨益的。 王信厚创作的甬剧现代戏,在甬剧剧目的历史长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与王信厚独特的生活经历、所处环境以及他拥有的戏剧天分分不开。王信厚从年轻起就喜欢戏剧,热爱创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的第一个处女作就是根据他在农村瓜田所见的一段经历写成的一个现代小戏,后来发表在《东海》杂志上。从此,他就在他喜欢的戏剧园地中耕耘,并由此而考入1960年创办的宁波戏曲学校就读甬剧编剧专业。四年戏曲学校学习期间,他一边如饥如渴吸取五四以来新文化新文学养料,一边学习领悟甬剧传统折子戏的文化底蕴,观摩当时宁波市甬剧团以及宁波舞台上演出的大量戏曲现代戏剧目,不断揣摩现代戏写作的理论和技巧。1964年,戏曲学校甬剧班毕业后成立宁波甬剧青年演出队,王信厚独担编剧重任,改编了《山乡风云》《锻炼》等许多现代戏。这些经历,夯实了王信厚戏剧创作的初期学养和基础。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满怀激情地投入到生产斗争第一线,带着创作课题参加宁波市渔业工作队,在渔村蹲点工作生活近一年,写出了反映渔业生产的大型现代戏《东海渔歌》。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此时王信厚己经开始走在了一条现代戏创作的修练路上。后来,王信厚到上海戏剧学院高级编剧班进修,得益匪浅,从此步入现代戏创作的丰收期。 从1983年至今,王信厚先后创作了十余部甬剧现代戏,这些剧目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生活的一个个鲜活窗口,同时也显示了王信厚业已形成的现代戏创作的艺术特色。 把握时代精神,寻找当代观众思考的热点,塑造改革开放年代典型人物形象,是王信厚这一时期现代戏创作的一大特色。《秀才的婚事》和《罗科长下岗》是作者在两个不同时间点创作的甬剧现代戏,这两部戏都曾作为浙江省优秀现代戏剧目晋京演出。《秀才的婚事》创作于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化的1990年,作者通过教师梁书香与沈家三姐妹的恋爱经历,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把他们置身于时代的矛盾之中,刻划了教师梁书香安于清贫、乐于执教及其诚实善良的性格。《罗科长下岗》写于1995年,当时国有企业转换机制这样带根本性的社会变革正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着,变革中有不少矛盾,涉及到不少人的利益,作者敏锐地抓住群众关注的这个热点,塑造了罗忠明这样一位基层企业中的党员形象。罗忠明在企业改制中由保卫科长调整到门卫工作,地位变了,自身利益受到损失,但仍为企业振兴做着自已应做的工作。而作为改革家的厂长李梦兰,过去虽有错误缺点,但她在改革大潮中不断完善自巳,在全厂工人热情支持下,终于成为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企业家。作者生动地描写了罗忠明与李梦兰之间的冲突和恩怨,使人物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剧作里,作者已不仅仅停留于叙事层面,而着眼于人性的深度揭示和对生命价值的文化反思。 揭示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道徳观的变化,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是王信厚现代戏创作的另一题旨。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母子奇遇》以及后来的《邻舍隔壁》《阿寿哥》,是作者深入生活当中捕捉到的时代闪光点。《母子奇遇》中掏粪工人杨海生在个人问题屡遭厄运的情况下,毅然收养了一个被弃婴儿。作者通过各种人物对杨海生这一行为的不和谐反映,细腻地揭示了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和道徳观的变化,最终折射出美好传统回归和新道德力量的成长,找回了人间真情。《邻舍隔壁》则是描写一种新型人际关系,它通过邻居间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歌颂基层干部秀兰在处理与个体户邻居关系中不计较个人恩怨、助人为乐的宽广胸怀,显示出一代新人的道德情感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1997年创作的《风雨一家人》、2003年改编创作的《风雨祠堂》和2009年创作的《宁波大哥》,王信厚进一步注重人性开掘,为拓宽创作路子作了探索和努力,这是他在艺术追求上逐步成熟的表现。《风雨一家人》通过宁波商人方玉诚在1949年香港买码头和1956年为国内运石油的故事,描述了方玉诚与徐莺莺这一对青梅竹马情侣之间的苦恋及甬商徐太与英商代言人钱老之间既是同乡好友又是商场对手的恩恩怨怨,将宁波商人低调务实、重情重义、爱国爱乡的特点塑造得生动逼真。《风雨祠堂》着力揭示金钱对人性的扭曲和吞噬,写人在金钱面前的脆弱;而《宁波大哥》则让人们看到了主人公报恩的真情和细腻的心路历程。《风雨祠堂》的外国话剧中国化、地方化、戏曲化和《宁波大哥》的真人真事典型化,使甬剧现代戏的创作路子取得了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