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田金 在《会稽山的雪》这部小说中,我试图运用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技巧。 1、雪的隐喻结构。整部小说的深层次结构,就是“雪”的隐喻结构。雪在小说中是纯洁的感情。会稽山的雪,隐喻为会稽山纯洁的爱情、情感,那里的情感雪一样纯洁。但纯洁的情感,在复杂的现实中只是一种虚幻与期盼。正如卡夫卡的《城堡》一样,“城堡”既是现实的,又是虚幻的。读者能看到城堡,却永远走不进。会稽山的雪是现实的,也是虚幻的。小说“雪中的会稽山一定很美”,但小说的主人最终没有走进会稽山很美的“雪”境,读者也无法走进会稽山的“雪”境。 2、书信与日记。小说中有大量的书信与日记,这是那个时代情感不可或缺的元素。回忆构成了“追寻失去的时间”的真正题旨。小说中的书信与日记正是回忆的重要部分,恰恰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本身。 3、小说中回忆的双重性。小说中许多情节来自于回忆,回忆是对往日、往事的召唤,而不是对往日、往事的简单描绘。我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篇幅的回忆来构成故事?我只是想告诉读者:时间是可以留下记忆的,而回忆能帮我们回味逝去的美好。当然,过去的记忆其实是附着在“记忆之物”之上,会稽山一草一木的细节都是“雪”的记忆。 4、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与蒙太奇。小说中的意识流技巧“内心独白”运用比较多,通过人物的沉思、心理分析、回忆和自由联想构成。 蒙太奇主要运用在照片、书信上,让人物跨越时间限制,自由出入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这是“时间蒙太奇”。 5、小说在境遇的呈示背后有某种神秘色彩和气氛。小说的神秘,显然不是神秘主义意义上的不可知论的神秘,而是指人生活在一个复杂的情感世界,这个世界不是我们很容易了解得一清而楚的。个人的情感又是很隐私的,总有些东西是被遮蔽的,总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获得直接经验的,也总有些东西由于不同的人观察角度的不同,展示给读者的内容也就不一样。我在小说中没有告诉读者关于夏晓丹的情感真相,也许读者会觉得不可思议。“对真正神秘的敬意“这是作家理查德·福特从海明威那里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我想尝试的东西。 6、小说结尾有“零度结尾“特征。小说结尾,不点明主题,不表示意向,拒绝解释和判断,甚至不像结尾,还有未解之谜。小说省略了太多的东西,因为这个世界太复杂,人的情感更复杂。因此,想作出确凿的判断几乎是徒劳的。 7、小说的悲剧品质——“怜悯”。《会稽山的雪》整部小说有一种悲剧品质,这种品质来自我们这一代人的内心冲突。小说中有痛苦、烦恼、同情、挣扎同时,也有忍耐、怜悯和爱。而怜悯肯定是一个作家所应具有的品质。 其实,小说中的“会稽山”早已不是真实地理中的会稽山。小说中的会稽山的远景形象对于一部小说中的观念视野是隐含着重要内容的。“远山”的某种远景形象,是由小说电影的观念来支撑的。没有这个远景,作品可能灰暗、悲观。 8、小说中的思索。昆德拉把小说分为三种:一是叙事的小说,二是描绘的小说,三是思索的小说。《会稽山的雪》试图成为思索的小说。在小说中,不只是讲故事、推动叙事进程,更是一个思索的过程。因此,这部小说或许带有一些哲学性质的思索,对人生、命运、爱情的思索。 9、反复叙事。这是《会稽山的雪》小说结构上的重要特征。简单说,就是小说中某一个事件,某一个细节在小说的各个不同章节中被一次次地重复叙述。那个“意外在车站的相见”、“第一次去寝室”、“溪滩草丛的照片”等诗性记忆的细节,在小说中就重复出现了多次。这种反复叙事在昆德拉、普鲁斯特和马尔克斯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反复叙事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特征。在小说中,每一次的反复叙事都不是无谓的重复。因为,任何一件事的内涵都可能是可以无穷阐释的,因此,任何一次性的讲述都是有局限性的,只能揭示出一部分内涵。克服这种一次性叙述的局限性的办法可能就是反复叙事。 10、核心情节隐藏或缺项。《会稽山的雪》这部小说始终围绕着夏晓丹的事实真相进行叙述:“对于她,有着怎样的故事?她美丽漂亮的身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她的真正的恋人是谁?她在追求什么?叙事者在回忆中分析、观察,一切都取决于他的观察视野。他能想到什么,回忆起什么,看到什么决定了小说能叙事出什么。她的事件成了叙事者(马波)一遍遍地重复叙述的核心细节,也构成了小说最大的猜忌,但这一事件的真相,叙事者(马波)也永远无法证实,小说最终也没有确切告诉我们。她的事件事实上是一个“缺项“。 (《会稽山的雪》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