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锋 甘肃折达二级公路连接临夏州折桥镇和兰州市达川镇,全长77公里,估算投资15.7亿元。日前,有媒体报道,折达公路考勒隧道内原设计中“双层钢筋”,施工后变成了“单层钢筋”。相关部门曾要求对该隧道封路进行加固整修,但经调查,该隧道“整改”措施只是刷了涂料。4月2日上午甘肃省召开政府常务会,会上责成交通运输厅对工程质量安全问题立即进行全面整治,另外,启动问责程序,重点查处违纪。(4月2日《法制晚报》) 折达公路考勒隧道所在的东乡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群众出门只能爬山或者坐渡船。折达公路不仅能够解决当地群众出行的问题,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带来了希望。可以说,这条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扶贫路”。 甘肃省在媒体曝光问题后启动问责程序,并表态要“重点查处违纪”,找准了“扶贫路”质量问题的七寸。折达公路考勒隧道问题是质量问题,更是作风问题。在最初施工时,施工单位不按设计施工,将双层钢筋改为单层钢筋,竟能顺利通过验收关,竟能顺利“竣工”,对道路工程质量负有监管责任的交通等部门把关不严,存有作风问题;在整改过程中,整改责任单位刷涂料敷衍了事,甘肃省公路局专项联合调查组以为“人家说整改好了”就是“整改好了”,“没顾得上去看”,表示“无能为力”,履职不到位,存有作风问题;面对举报、面对媒体的监督,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依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无视信访规矩,无视自身职责,把记者支来支去,推诿扯皮,也是作风问题。显然,折达公路考勒隧道问题的诸多环节都关联着作风问题,也正是作风路上的“偷工减料”,为折达公路的偷工减料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打好了“地基”。 作风路上的“偷工减料”是根源问题,危害比实质道路的偷工减料更严重,也更应该得到整治。道路建设从设计、施工、监理、验收,有一套质量管理程序,各环节理应环环相扣,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退一步讲,即便到了问题暴露之后的整改阶段、信访阶段,也有明确的责任、标准、要求和规矩。可是,从前至后,很多责任都失守了,很多规矩都被突破了,直到央视这样的媒体报道之后才引发了系统性的反思和整治,才让迟来的责任归了位。 作风建设是系统工程,是长期工程,要整治作风路上的“偷工减料”,就必须健全日常的监督机制,扎紧制度篱笆,堵住监督漏洞,筑牢薄弱环节,强化监督措施和考核措施,让各种责任在日常按照法定规矩和纪律规矩高效运转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