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凡是与大熊猫有关的消息,大到熊猫外交,小至熊猫感冒,不大不小像这次“正正”要回四川老家相亲,大都能引起相当程度的轰动,至少是较大范围的关注。相比其他动物,这种轰动与关注似乎是大熊猫才有的“特权”。看得多了,人们心里不免产生这样的疑窦——凭什么啊? 大熊猫的一举一动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如此吸睛,除了中国独有、人类审美、生物界活化石等显而易见且独一无二的“硬杠子”,更为深层的原因,恐怕是大熊猫身上集中寄托着人们对于自身赖以生存环境的深度焦虑。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是自然规律,但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动物灭绝骤然提速至目前的每天1种,高于自然界“本底灭绝”的速率千倍以上。这是对包括人类自身在内地球生命生存状况与质量的严峻警告。 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八百万年的大熊猫,依靠其他动物几乎不可复制的改吃肉为吃竹,成为自然和人类制造的浩劫中的幸存者。但在上世纪80年代被列国家1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之前,大熊猫仍沦为“濒危”,它是少数在灭绝之前有幸得到人类成功救助的动物。但正如科学家所言,别看我们现在能在驯养基地和动物园内看到这么多活生生的大熊猫,还不时发现几只野生货,一旦取消保护与驯养措施,或许用不了几年,濒临灭绝的厄运又会降临。 某种意义上,大熊猫是环境的“试金石”,大熊猫尚能存活,说明环境还不至于差到哪里去;反之,人类想不焦虑都难——如果说,在数百万年的时间跨度内躲过累累浩劫、适应力不是一般强大的大熊猫,在如今的生态环境之下却不能依靠自己繁衍生息,那么,这种信号对人类来说会是好事吗? 言归正传,本次“正正”返回四川老家的主要目的,就是繁衍后代,而这正是许多濒危动物的短板。期盼人类的“救赎”除了稀释自身的焦虑,还能帮助这类动物克服生存短板,让生态环境回归东北森林里有老虎、四川竹林里有熊猫、云南丛林里有野象的希冀。胡晓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