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4月24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读书到读屏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同样美好

    阅读纸质书能让我们心灵宁静,阅读电子书能挑起我们兴奋的思维,听书能解放眼睛唤醒耳朵。在互联网时代,传统阅读方式和网络阅读方式正在并肩前行。昨天是“世界读书日”,一些爱书人士和本报记者分享了他们的读书故事,以及他们在网络时代的阅读体会。

    我开了一家拥抱互联网的书店

    李皓 十里红妆书店店主

    我曾是一名播音员,现在经营实体书店,互联网将我做过的不同职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我认为,当下的阅读和阅读推广活动就需要拥抱互联网。十里红妆书店的功能很明确,就是做阅读的领读者,而互联网能够帮助书店实现这个目标,将我的阅读理念有效地传递给读者。

    读书,要读出来才有感觉。2015年,当我刚开书店时,互联网上的有声书并不多。那时,我通过书店的微信公众号给读者读书,又通过网络让更多的读者能听到我的声音。十里红妆书店因此成为了宁波最早做线上阅读的书店,书店微信公众号里的《皓哥读书》栏目让书店拥抱了互联网。针对成年人,我们推出了十二席阅读沙龙活动,通过微信招募读者,让读者聚在书店分享读书的乐趣。每周六,十二个人一组,听听别人读了什么好书,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针对青少年,我们在线下推出了少儿国学朗诵班,让孩子们通过学习和表演的方式阅读国学经典。

    现在,我不仅在微信公众号上读书,还在电台、在喜马拉雅APP上为读者读书。《皓哥读书》栏目将重点读人文经典,在有限的时间读国内外著名作家的代表作,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推广学习型阅读。记者 陈爱红

    目光从纸上扫过 才是深度的阅读

    徐海蛟 鄞州文联创作中心副主任、作家

    小时候读书,长大了教书,现在我写书。回首我的人生,一路走来,命运的变迁都是由书带来的。书籍带领我走出了幽暗的少年时代,阅读让我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现在,读书对于我就像吃饭一样重要,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每天都要挤出时间来阅读。当然,我读的都是纸质书。

    对于书,我似乎有一种占有欲。我的书房有5000多册藏书,这个数字正在以每年约300册的数量递增。然而书海无涯时间有限,我一年也就读30本左右的书。我的阅读时间基本在晚上九点之后,坐在床上,在灯下静静地阅读。

    网络时代,电子阅读对传统阅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智能手机让读书从深阅读变成了浅阅读乃至碎片化阅读,很多人不再读纸质书,以为找到了阅读的捷径。我曾经碰到过一些读者,他们和我谈《红楼梦》,我问他们读的是哪个版本,他们告诉我没有看过纸质书《红楼梦》,只是听了《蒋勋说红楼》的节目。蒋勋讲的《红楼梦》是他个人的感悟与理解,绝不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我觉得深度的阅读,是目光从纸上扫过,安静地阅读。

    我偏爱阅读纸质书,纸质书有墨香,有植物的气息,能让我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我出门旅行,非得带一本书,有书在身边,心灵就安静了下来,这个时候书是一种陪伴。

    在网络时代,我拒绝电子书,也期望更多的人和我一样,翻开纸质书,做一次心灵之旅,享受一段宁静的阅读时光。

    记者 陈爱红

    数字时代的阅读带来新乐趣

    何镇飚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 传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数字时代的阅读是传统阅读行为和文化的延续,也是新阅读的兴起。

    当下最大的变化首先是阅读终端的改变,如果说阅读是心灵的对话和文化知识的传播,那么历史悠久的纸张阅读方式,正在被数字化终端阅读所取代。

    调研显示,最主要的数字终端阅读工具是手机,譬如洋洋洒洒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正在部分地代替传统媒体和书籍,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内容和形式。

    然而,另一个现象不容忽视。在我们得到越来越精准的感兴趣的阅读内容的同时,诵读经典等被我们有所忘却的阅读方式,正在以新的传播方式卷土重来。这就是数字化时代的阅读体验,更加随身更加迅捷,更加多元,同时,也更加期待凝聚力,诗词大赛和朗读类节目的走红就是一个证明。

    2008年,我预订了当年新出版的福柯英文版《生命政治的诞生》,但读到这本从美国邮寄来的书却是在28天之后。而现在,我只需要在KINDLE直接下单几秒钟后就可以在阅读器上开始学术之旅。在KINDLE阅读一本电子书,同一本书的其他读者标注的部分,又可以为你提示重点,并直接进行交流。我称之为“阅读再创作”,这也是数字时代阅读的新乐趣。

    当然,数字时代的阅读也带来一系列新问题,除了速食和易碎,还有碎片化和后真相的问题。碎片化反映在KINDLE畅销书正变得越来越薄,浅阅读成为时尚,这未必是什么坏事。但是出版门槛的降低,让一些传播谣言、价值导向堪忧的作品,也纷纷以“电子书”“数字阅读”的形式出现,成为后真相时代的新问题。正如纸质出版物需要公共领域治理一样,数字时代的阅读,也需要公众的认真投入和积极建议,以及必要的约束与管理。记者 陈晓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