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5月23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一本常写常新的书

    开栏语

    用文学的笔墨书写真人真事,以各行各业普通人的人生故事折射时代发展变化,本报即日起推出“百姓故事”纪实专栏,敬请关注。你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一位有着闪光点的普通人,如果他或她的故事让你感动和温暖,不妨参与进来,和我们一起讲讲宁波人的故事,留存一份城市的温度和记忆。

    □赵淑萍

    电话铃响了,冯行化去接电话。“老冯,你那本书还有吗?我也想要一本。”原来,电话是一位远房亲戚打来的。2015年,华光城社区开展家庭档案收集活动,冯行化写了家庭回忆录《我和我的家人》。他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写起,一直写到孙子、孙女,为每一个家庭成员“绘像”。同时还写了自己兄弟姐妹的家庭。文笔朴实、简洁,处处是饱满生动的细节。儿子帮他结集成册,打印了三十本,赠送亲朋好友。没想到,这本书就此流传开了。这是本温暖的小书,通过它,可以看到一种坚韧上进的精神,同时让人悟到一个朴素的真理:家和万事兴。而且,这本书还一直在更新。每年的家庭聚会,冯行化会写下家庭成员的变化,然后在电子版上进行修改。

    冯行化的人生,可说是“倒吃甘蔗老来甜”。他的家乡在岱山东沙,家中有姐弟5人,靠父母亲开一爿糕团店苦苦支撑。在岛上,他度过了无忧的童年,赶海、踏浪,看碧海蓝天,捡五颜六色的贝壳……初中毕业后,他到岱山县百货公司的批发站当了营业员,后来,又当了商改员,商改结束后到岱山区工委搞农村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大跃进年代,他转到工业战线,到了浙江省第二地质队,此后,开始了三十多年的流动生涯。

    一首《勘探队员之歌》,真实地写出了勘探员的野外生活。冯行化和他的队友终年在高山密林、深沟悬崖作业。他们睡帐篷、啃冷饭、喝生水。炎炎酷夏,烈日暴晒、蛇虫叮咬,他们穿着铜板厚的帆布工作服,腿裹帆布绑带,一刻都不敢懈怠,好几次中暑昏倒。最热的天气,凌晨四五点就打着手电筒爬山,直到天黑了再打着手电筒下山。有时,在无遮无掩的山顶,暴雨来了,仅有的一顶大雨伞,要保护测绘仪器和测量资料结果,人往往淋成落汤鸡。有时候,到了人迹罕至的地方,身上有钱有粮票,也买不到粮食制品充饥,只好吃玉米糊番薯丝。

    1964年,冯行化经人介绍和宁波姑娘乐国英相识,经过四年鸿雁传书,倾吐心声,1968年2月他们结合了。没有钱,没有房子,没有像样的家具,在岳父一家的资助下完成婚礼。12天的蜜月期结束了,留给小两口的是无限的惆怅。此后,正应了“有女不嫁勘探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带回一堆破衣裳。”最困难的是1978年,他参加浙南铝锌矿会战,妻子在教师进修学校,小儿子住读福明中心小学,大儿子上福明中学,十四五岁的孩子独自一人在家,自己料理饮食起居。一家四口分别在四个地方。

    整整15年,他打过调动报告,闹过情绪,发过牢骚,怎奈地质事业需要人,组织上每次批复都是要他安心地质事业。牢骚过了,他还是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去,后来从钻探工人班长升任到机长,好几次评为先进。“为祖国找出富饶的矿藏”,但是,自己却必须放弃家庭生活的富矿。

    对妻儿,冯行化满怀歉疚。他记得,长年的野外工作,使他的体质下降,在杭嘉湖地区作业时曾传染过疟疾,抵抗力差,回家犯病,妻子不仅没抱怨,反而细心地给他煎熬汤汁,供他服用。他长年不在,乐国英事业家庭一担挑。她是业界颇有知名度的女校长。她深知,要教育好子女,自己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都要为孩子做表率。所以,她爱而不溺,严而有格。两个儿子孝顺本分,勤勉好学,长大后在事业上都有起色。

    1985年冯行化调到宁波,此时已经45岁。虽然,整天还是与泥和水打交道,干着外地民工一样的体力活,但流动范围小了,回家机会多了。1992年他正式退休,整整三十年的游子才真正回家,一家人终于团聚。在家做饭,干家务,给儿子们带孩子,他终于能享受这种平凡的幸福。现在,他和老伴一起致力于孙辈的教育。他为孙子立下五十多条人生的格言。孙子去美国求学前,他还特地写了满满四页的长信给予教诲、鼓励。

    冯行化之所以要写这本书,很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对亲人的感恩。“30多年来漂泊不定的工作性质和艰苦的野外生活,使自己的性格和脾气变得更坏了,让人捉摸不定。我是位不称职的丈夫,既没让妻子得到幸福,又没有让孩子幼时得到父爱,为此惭愧和内疚。我一生中最欣慰和庆幸的是有位贤淑的妻子,两个忠厚本分的儿子,现在又有了两个孝顺的儿媳妇,而今更是有一对金童玉女似的活泼可爱的孙子、孙女。”在书中他写道。家,是温暖的港湾,是每一个成员爱心指向的同心圆。这个家,曾经经历困苦艰辛,曾经一家四口分居四方,但是,因为爱,因为责任,如今团圆美满,越来越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