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艺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5月27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萎缩”的巨作

——话剧《平凡的世界》观后记

    岑  颖

    五月,话剧《平凡的世界》如约来甬。时长200分钟,改编自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的史诗级同名巨作——它的长度与来处使我产生期待:编导将如何向我们展现原著史诗般的宏大与厚重?

    然而,从书上到台上,《平凡的世界》“萎缩”了。

    首先,结构的缺陷导致“人”的萎缩。

    看得出编导非常想把原著宏大的格局与厚重的主题表现出来。因此,相对于原著,编剧对作品的结构并未作太大的调整,而是采用接近于散点叙事的结构,选取了少安、少平、润叶、红梅等多条线,把三个多小时的故事织成了一张纷杂的网。

    小说名为“平凡的世界”,固然是体现像孙少平兄弟这样的普通人,在生命历程中面对困境和磨难时表现出来的勤奋、坚忍、顽强、美善和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闪光人格,是众多个体组成的群像造就了史诗般的厚重感。但舞台剧毕竟是舞台剧,其时空特征和表现手段决定了它无法像影视作品一样,可以在蒙太奇的“护佑”之下散点叙事,可以多线多视角齐头并进而不显散乱。以少见多,举重若轻,或许更见智慧。文艺作品总是要在引发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达到感染观众,引发他们慨叹、思考的目的。而情感本身和它的表达,都是“流”而不是“块”,一旦故事被纳入时空相对集中的小小一方舞台,想要让情感的传达流畅而富有感染力,显然更适宜采用线性的叙事,并且故事线必须要集中而有明显的主次。否则,势必造成用力分散,每条线都无法表现透彻的后果;更会使情感流断裂,严重削弱作品的感染力——而看戏的同伴们纷纷表示观剧过程中无法在主创竭力制造的情绪点上获得共鸣,恰恰证明了这一点。由于这种结构安排,我们在戏里看不到哪一个人物被完整而充分地塑造;看不到哪个主要人物,被流畅地呈现出合理的成长过程。很难想象,在一个如此宏大的叙事性作品中,人物个性与精神是没有明显的成长变化的。

    结构上的这种缺陷,使得剧作需要不断地转换场景,于是一个巨大的360度转台出现了。从演出开始到演出结束,它不停地“转转转”,时间推进、年代变换要转,故事线转换也要转。平心而论,转台的创意并不坏,但这样频繁的转动,却显得忙碌躁动。转台的复杂设计一方面“淹没”了主要演员的表演,一方面又挤压了表演区域,加上那些无处不在的带着面具的群演(这些群演让我想起郭小男很多年前的作品《秀才与刽子手》中的傀儡戏形式,但《秀》剧中的处理让我体验到一种提炼人物身份的意图和更为强烈的象征意味,与剧作本身的风格非常贴合,此剧中的面具运用则多少让我感到生硬),整个舞台拥挤不堪,嘎吱嘎吱的转台声又破坏了演员的情绪表达和观众的情绪接收。再加上那几乎无时不有的背景音乐(有一些过于耳熟能详的曲子,比如《天堂电影院》《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我的太阳》等,颇与剧作风格相冲,给人以不和谐感)……这一切使得剧作的故事“零零碎碎”的同时,舞台呈现又“满满当当”,几乎把“少平”“少安”们挤走,使人物形象“萎缩”,实在很难说是恰当而有效的处理。

    不仅故事变“碎”了,人物“萎缩”了,情怀似乎也变“小”了。虽然有观众觉得“家长里短”“情情爱爱”的故事显得小家子气,但我还是认为“家长里短”与“情情爱爱”的题材本身,不见得是“小家子气”的根本原因,怕只怕放错落脚点。《雷雨》说的也无外乎这两样,但它为什么显现出一种难以抗拒的凝重感?那是因为,其中的每一个生活细节,每一次情爱表达,最终的落脚点并不是情爱本身,而都指向人对于环境与命运的深深无力感。无力把控,却又不甘于无力,要抗争,要把握,而结果则是更彻底的毁灭。正是这份深邃而富有哲理的思索,成就了它凝重大气的风格,也造就了它的价值。然而我们看到的《平凡的世界》,几乎每一条故事线的收尾,都落在婚恋的成败上,并且对爱情受挫的悲痛进行了不吝笔墨的渲染。加之故事线不集中不连贯,某一人物命运的呈现总要被其它故事线打断,观众看到后来就难免忽略这些人物所遭受的那些更重的磨难,而更多地被剧中人物婚恋成败导致的情绪所影响。无怪乎小伙伴们戏谑说它很“琼瑶”。事实上,婚恋的成败仅仅只是这些平凡普通的人甘苦人生中的一部分,只有把它放进个人甚至群体命运的大背景之中,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开阔的视野,表现他们如何在现实和社会变迁的大潮中翻滚、挣扎、妥协,才能体现作品的深沉与厚重,才能让把观众引向更深邃的地方。

    改编这样一部长篇巨作的确很难,主创们也许只有敢于把心变“小”,才能把作品做“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