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艺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5月27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芬有痕,“垢滓”无踪

宁波博物馆的“甬上留香:弘一法师翰墨展”吸引了许多市民参观。 记者 周建平 摄

    白  泽

    在中国现代书法史的视野里,李叔同及其书法是绕不过的存在。尤其是数十年后,作为别具一格的“异数”,重新闪烁在人们眼前。

    宁波博物馆展出的“甬上留香:弘一法师翰墨展”,不仅通过一批珍贵作品呈现出这位传奇高僧最具代表性的特有书风,更力图勾勒出其四明足迹所在,在策划目标上本意乃为兼美书法艺术与地方文史,这点值得肯定。

    “朽人之字所表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弘一法师的自道,恰如其分地概括出所有参观者对其书法的印象。这一概括,实际上也是今日之众对于其书风的同感所在。然而,一个婴孩的面貌哪怕再奇特,多少会有生身父母的影子,书风的形成也绝不是基因突变般渊流全无。作为展览,在展件选择上,应该照顾到此点,让观众既明白“结果”,也了解“过程”。显然,策展人乃至团队恐怕并不十分熟悉弘一书法的艺术来源、阶段面貌、风格特点,也并不熟悉书风演进背后的其它重要因素的至要影响。于是,一些珍贵展件蕴藏的最为动人处被毫无悬念地压抑住了,而观众得到的是对弘一书风的强化乃至固化。这是很遗憾的。

    “鸿雁往返”部分是该展的一大亮点,当然这里指的还是展件本身。法师与弟子刘质平的交谊长达数十年,其中有不少动人篇章值得挖掘。展柜中一封封平静书札,本是这些传奇的最好述说者,可惜的是,在观众面前它们是沉默的。有心的观众或会借助互联网去寻找这些尺牍中饱蘸的温情,但毕竟只有少数人才会有这样的“后续动作”。因此,在展览设计时,挑选若干有意思的信札作为整个部分的导读性提示,就显得很有必要,而这点在这次展览中留下了一片空白。

    一个展览,特别是纯粹用一种占绝对比例的艺术载体作为展件的展览,却要涵括两个乃至更多的主题,难度不小。由于要并呈书风与足迹,又受制于展品本身在数量与质量上的不平衡,所以在表现法师在宁波的履痕时,多用展板呈现,且两部分内容在展馆布置中均有明显的独立区块,致使两者间的交融性受到影响。此点,也是一个“硬伤”,不过幸亏在最后的年表部分有了一些补救。

    “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 凝观稚拙书体请循其本,庆幸数次驻锡明晓因缘,这两个目标,一个原本就未在周详虑思中,而另一个也只能算差强人意。

    艺谭语丝

    文艺作品不同样式之间的改编,肯定要改变一些什么。一般来说,忠实原作是一个公认的原则;但实际上,“不忠实”原作——删改或细化某些情节,甚至置换某些艺术要素——也是一个大家都在遵循的原则。改编者通过适当的改变,并不仅仅是顾及自身门类的特点、为了自身的文艺样式呈现的便利,更在于表达一种艺术探索的雄心,试图体现一种再创造,赋予原作新的生命力。相对完整的“节选”或容量大体相近的“移植”,是改编的通常办法;但从原作的情节中得到启发而加以构思,设置一种新的结构类型和情景,这种“取材”的方法也是一种改编。不过改编中“改变”的成功率,往往与原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反比。

    司马雪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