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思平 森林城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直接体现,目前正在各地蓬勃兴起。但《半月谈》记者在多省采访时发现,部分地区森林城市建设有所跑偏,出现“只选贵的”、“只管好看”等现象,存在奢侈化、媚外化和景观化等问题。5月28日《半月谈》 正如“追求GDP本身没有错,但只重视GDP数字、不重视发展质量会造成诸多问题”一样,某些地方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绿色政绩观,而是不计成本、只追求数字好看和外表虚浮,那么绿色发展的“好经”也难免被念歪了。建设森林城市,不仅是花钱种树这么简单,也不是以追求森林覆盖率等硬指标为最终目的,而是要看是否真正实现了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是否切实为老百姓带来了生态福祉。 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就出现了只追求“创建森林城市”硬指标、不重视民生发展和幸福指数的倾向。比如有些地方把绿化带修建成高于路面的花台,花台上的植被虽然好看,但雨天不挡雨、晴天不遮阳,让老百姓无法获得“绿色福利”。显然,只有通过增加城市森林绿地面积,让人们出门能见绿、游憩在林下、休闲进森林,才能真正提升老百姓的“绿色获得感”。 还有的地方为了城市增绿,不计成本、盲目花钱,浪费了大量公共财政。比如一些城市热衷于树种升级,频繁种了砍、砍了种;又如一些地方“只选贵的、不选对的”,追求价值不菲的名木名花;再如某些地方盲目模仿,引进不适宜本地的外来植物,导致水土不服。这些走偏的举措,无疑也违背了绿色发展的民生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