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6月0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久违的蟹浆

    □林崇成

    渔镇莼湖有句俗语“下埠头人卖蟹浆,三个铜板一调羹”。下埠头即现在的同山村,从这句以铜板作为货币的俗语推断,下埠头人卖蟹浆至少有百年历史了。蟹浆是傍海而居的莼湖人餐桌上的当家咸羹或调料,按类型分有沙蟹浆、红钳蟹浆和白蟹浆。从前海边人的蟹股、蟹浆是家家必备的,如同山里厢人的咸笋、咸齑那样平常。

    蟹浆的制作颇为讲究,首先要将捕捉到的蟹在家养上一两天,让蟹肚内的垃圾排干净,清洗后放入适量的盐,经过细心的捣碾才算成功。

    下埠头捕捉的是红钳蟹,那是一种栖息在高潮位硬涂中的小蟹类,雌蟹只有两只小钳,雄蟹的一只钳小,另一只钳特别大,呈红色,所以叫红钳蟹。其实它的学名叫“招潮蟹”,涨潮时它会爬出洞口,摆弄蟹钳,好似在召唤潮水。红钳蟹不好捉,它的洞穴直而深,周边多砾石,捕捉时不小心会划伤手臂。下埠头以绝妙的扎钓法扎取红钳蟹。方法就是将数枚锋利的钓钩系在一起,像钓鱼那样,看见红钳蟹就将扎钓抛过去扎取过来。当然要做到百发百中,凭的全是过硬的功夫,据说捕蟹者从小在自家的道地里练习扎红枣,红枣扎得随心所欲,手法熟练了才能达到扎蟹钩无虚发的境界。红钳蟹浆味极鲜美,是沙蟹浆、白蟹浆难以匹敌的,而且表面能凝结一层薄膜,这是最精华的部分,也是鉴别红钳蟹浆品质优劣的标志之一。

    沙蟹的栖身地在靠近沙滩的浅涂中,离海岸很近,洞穴虽浅,但洞口很多,所谓狡兔三窟,沙蟹多洞。不过对经常落小海者来说,这只是障眼法,只要俯身轻松一挖,沙蟹就现形,有的甚至不必俯身,脚丫往洞口一挑,沙蟹就原形毕露,难逃被捉的命运。沙蟹浆的味道并不鲜美,但捕捉容易,河泊所村有几个妇女专长捉沙蟹,专心于碾沙蟹浆到外地去卖,也有不菲的收入。

    白蟹浆则是桐照、栖凤、洪溪的渔民们用外海梭子蟹做成的。城里厢人分不清海沿头人的蟹糊与蟹浆,他们常将蟹糊称为蟹浆,其实两者差距极大。蟹糊是红膏白蟹(梭子蟹)的肉、黄等精华部分不掺水腌制而成的,极其稠粘,蟹浆则是将剩余的蟹壳、蟹爪、蟹腮及瘦蟹掺入盐和海水捣拌而成,两者可谓天壤之别。白蟹浆是煎烤芋艿或洋芋艿的好佐料,烤起来风味特别,异香诱人,品尝之后难以忘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下路(靠海的村落)的鱼贩还将蟹浆挑到上路(不靠海的村落)或乡下(平原地区)去卖。每年农忙之前,后琅、楼隘等地的上路人挑着芋艿、山粉等土特产到桐照、栖凤来兑换蟹浆、鱼鲓。因为芋艿是当年渔村婚宴中必备的食材之一,而蟹浆、鱼鲓也是上路人“双夏”期间改换口味的食材,双方就以这种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换。

    岁月流逝,如今的渔民已极少制作费时的蟹糊、蟹浆了,沙蟹浆和红钳蟹浆更是绝迹,摊贩出卖的蟹糊很不正宗,能获得一瓶海沿头人赠送的白蟹浆已弥足珍贵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