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情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7月1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的藏书记忆

裘孟阳先生

    倾诉人:裘孟阳

    记者:陈爱红 文/摄

    采访方式:面对面

    倾诉热线:15058047703

    倾诉邮箱:dnsbqg@126.com

    情感倾诉QQ:3148917426

    情感倾诉微信id:15058047703

    1994年退休的裘孟阳先生,曾被誉为宁波卫生系统“第一才子”。上个月,裘孟阳先生将毕生收藏的书籍悉数捐给了宁波市档案馆。近日,记者在裘先生的家中和他交流了一整天,85岁的裘孟阳先生思路清晰,讲述了他难忘的藏书记忆。

    A 收藏第一本书《再寄小读者》

    上世纪30年代,我出生在绍兴嵊县一个贫寒之家,全家人靠父亲开的一间杂货铺维持生计。我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还有一个弟弟。尽管家境清贫,父亲还是竭尽全力让我们都读点书。初中毕业后,我找到一所不用交学费还提供伙食的学校——杭州省立高级医事职业学校。在这所学校,不同的专业学时长短不一,我选择了读六个月就能毕业的公共卫生专业。1951年8月,我被分配到宁波市卫生局。因为写得一手正楷毛笔字,又能在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游刃有余地写公文,我被时任宁波市卫生局局长郭绍兴留在身边当了一名秘书。

    我之所以能够言简意赅地写出让领导和同事满意的公文,只是因为多读了几本书。我的堂哥是个地下工作者。在我读初中时,堂哥就给我看了一些进步书籍,我至今都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小说里的情节,我还喜欢看鲁迅的书,《呐喊》《彷徨》等都读过。

    我收藏的第一本书是冰心的《再寄小读者》,薄薄一本,是我在嵊县剡江书店买的,至今还记得这本书信体写的书通俗易懂,特别是开头“亲爱的小读者……”,读来让人非常亲切。从这本书算起,我买书藏书已整整70年了。

    B 捧着《牡丹亭》向马涯民请教

    我喜欢买书,但经济状况一直不宽裕。老家的长兄体弱多病,父母年迈,弟弟还要读书。我微薄的工资中有三分之二寄回了老家,剩下的钱,我省吃俭用,再挤出一点来买书。不仅在宁波的古旧书店和文物商店买,还利用出差机会去杭州、上海等地的旧书店淘书。慢慢地,我能够分辨出哪些书值得收藏了,还结识了毛翼虎、洪可尧、周律之等甬上名家。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在旧书市场看到一本清代版本的《牡丹亭》,书的内页盖了一枚印章“涯民过目”。我认出这是宁波文化名人马涯民先生的章,如获至宝,立即花4角钱买了下来。当时马先生还健在,就住在宁波,我高兴地捧着书到马先生家里向他请教。马涯民先生看到后说他并没有卖过这本书,是别人借去了没有还回来。不过马先生并不生气,他说人是宇宙中一过客,谁能永远拥有心爱之物呢?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印章上刻“涯民过目”而不是“涯民藏书”的原因,书能到爱书人的手里也是缘分。

    C 与全本《金瓶梅词话》失之交臂

    在上个世纪,我经历了古旧图书大量流通于市的三次高峰期。第一次是1949年前后,一些人离开大陆到台湾、香港去,书籍难以带走,它们流落在旧书市场上;第二次是土改时期,1952年到1953年,这一时期古旧图书流通的数量最多;第三次是三年困难时期,1959年到1962年,一些爱书之人为了果腹而不得不卖书。

    我至今还记得与我失之交臂的全本《金瓶梅词话》。1961年,我在宁波古旧书店的内库里看到了它,共两册,翻开,上面有一枚“翁心惠藏书”的印章。翁先生曾是我的上级领导,也是爱书之人。彼时翁先生被下放劳动。这本书市价6元,我买不起,反反复复看了很久,最后不得不放下,但我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翁先生,因为到了卖书的地步,说明翁先生和家人的日子是何等拮据!可是我却没有能力帮帮翁先生。

    D 朱赞卿先生赠我三本刻印本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甬上藏书家朱赞卿先生。当时朱先生的公费医疗证过期了没有及时调换,我得知后主动上门为他代办更换事宜。心怀感激的朱先生邀请我到他家中欣赏藏书。在那个周日的下午,我看到了万斯同的《明史》手稿和黄宗羲的手迹,大开眼界。

    后来,我每年都主动上门帮朱先生代办公费医疗证更换事宜。朱先生非常感激,有一次家中腊梅花开了,他特意让儿子给我送来一束表示感谢。后来,朱先生还赠了我《建阳县书坊书目》《重刊皇明萧山诗集》《梅心雪》三本刻印本。

    E 《南华真经》让我“认识”了张原炜

    1963年,我在古旧书店内库偶尔看到一套《南华真经》,共五册。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书本身,我更喜欢书上朱砂小楷批写的读书心得。我想,它的主人肯定是个学识渊博性情率真的人,他读了四遍,每遍都写下心得。其中有一遍可能写于上世纪40年代,透过文字隐约可以知道他住在月湖旁,读这套书的时候,刚刚从上海归来,而家中经济有些拮据,他写下了“妻拏杂沓絮聒于耳颇累读书”的牢骚话,这些文字让我仿佛走进了书主人的生活中。

    当时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是6元钱左右,这套书的价格是8角,我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书主人的落款是“于相居士”,他是谁?我向周律之先生求教。学识渊博的周先生告诉我:是张原炜,字于相,是一位饱学之士。

    读书买书藏书到底能给人带来多大的快乐?我捧着先贤留下来的书读他们的批注,就仿佛跨越时空和他们交上了朋友,这种快乐无以言表。

    直到2000年后,我的经济开始宽裕起来,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购买自己喜爱的书了。我买书有一个特点,对于特别喜欢的书,总是要买两套,一套反复地看,一套存放着。对反复看的书,我也非常爱惜,包上书皮,从来不会折书页。现在,我每天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静居一室,以书为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