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赤斌 古镇柴桥有条老街,老街上有家生煎店,只卖生煎、馄饨和紫菜汤,却开了33年,有啥门道呢?一个周末,有机会向店主胡老板请教了生意经。他的一家,满满都是故事。 胡老板出生于1967年,虚岁50,柴桥五马村人。他戴一副眼镜,平头,微胖,工作时只穿白色的汗衫背心,外面套着厨师的大褂。他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柴桥度过的,曾经在柴桥蜜饯厂工作过三四年,后来厂子倒闭,就一直安心地开店卖生煎、馄饨了。 这家店最早是他母亲周妈妈开的,今年已70岁,如今不在店里了。周妈妈爱干净,很和气,人缘好。她最早做的是一种类似于北方的面饼——“油塌黄”,后来学做生煎和馄饨。起步时在老车站附近摆摊,政府搭了一排的竹棚子,里面有11家食品摊位,位置有好有坏,每隔1-2个月就互换位置。一开始生煎生意好,有四五家都来做,慢慢缩减到两家,如今只剩胡老板一家。在1984年开始开店,1989年搬到如今这间店面。 店面很小,摆了几张桌椅,显得很挤。器具有年代感,屋顶的吊扇、壁上的摇头扇,还有盛生煎的搪瓷盘,有的已经磕掉边了,都是上世纪的产物。忙的时候店里共有七八个人,平常是5个人左右,固定的人员有胡老板夫妻俩、丈母娘黄阿姨、小舅子等人。 他妻子姓沃,比他小一岁,白峰小门村人。是胡老板嫁到小门村的姨妈介绍认识的,第一次相亲就在姨妈家里。沃大姐当时在白峰打工,觉得到柴桥也不错,当时的柴桥要比白峰繁华,于是就到生煎店里来帮忙打工。做早点很苦,开始凌晨12点就要起床干活,后来延迟到2点多,如今是3点到3点半起来干活。为了保障睡眠的时间,晚上7点多就上床休息了。沃大姐皮肤白皙,很瘦,熟悉的人都说她年轻时很漂亮。她爱笑,会招呼人,有亲和力,和气生财是最老也是最好的生意经。 他们有个可爱的女儿,出生于1994年,因为店里生意忙,女儿从小很独立。两岁多的时候,就独自一人从家里走到店里,还拖了一个热水瓶,把夫妻俩吓坏了。如今女儿在宁波大学读大四,准备读研究生。 胡老板说以前的馄饨里还放鸡蛋丝,现在来不及做了。以前肉馅是手工剁的,如今是用绞肉机,但对肉质要求很高,必须是前腿肉,有点肥肉的那种,口感好一点。自己用高压锅煮肉皮做成皮冻,在包子馅里放一点,这样有点汤汁,口感好一些。胡老板买的面粉是最好的那种,50斤要100多元一袋。1984年左右,一个生煎包子要三分钱半两粮票,一碗馄饨是10个一毛钱。慢慢提高到如今的生煎一元一个,馄饨3元一碗。平常每天卖出生煎包子2000个,双休日和节假日生意特别好,北仑城区甚至宁波市区的人都会来这里吃。可以卖出50锅,约3000个包子,馄饨约300碗。煮馄饨是老板娘沃大姐一个人的活,生意好时根本忙不过来,好在有老顾客的捧场和街坊邻居的帮忙。 柴桥老街马上要整修和改造了,胡老板希望还能在原来的店面附近开店,店面最好有两间以上。老街的人气旺了,他的生意自然也会更好。 有本地老顾客说:胡家的馄饨味道好于生煎。我吃了,确实如此。馄饨皮是胡老板手擀的,薄如蝉翼,煮熟后浮在有深色紫菜和绿色葱花的汤中,呈半透明,煞是好看,里面的肉若隐若现,口感非常好。不仅外地食客喜欢光顾,也是本地居民的最爱,柴桥只有另一家沃玉财馄饨可以与之相比。生煎要蘸醋或是辣椒酱,咬一口,肉汁在口中炸开,香气浓郁。包子底部焦焦的,很脆,但生煎的皮有点厚。 胡老板觉得自己家的生煎没啥秘诀,技术含量并不高,只不过干净、料好,他全年无休,凭着良心做包子。 能几十年始终如一地做好一件事,是匠心,也是恒心,不是件容易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