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被中国影迷认识并喜爱是近几年的事,但这一点不影响《小偷家族》在一定范围内(毕竟是个相对小众的文艺片)的受欢迎程度,它让看过《步履不停》《如父如子》等影片的观众感受到了熟悉的“配方”,也尝到了新鲜的味道。 “配方”一,存在缺憾的家庭关系。有评论者将是枝裕和的电影分成家庭和实验两大类,《小偷家族》无疑是导演在拍摄完《第三度嫌疑人》后的回归之作。是枝裕和的家庭剧多选择普通的甚至是边缘的家庭作为表现对象,尽管影片中弥漫着温情,但家庭关系中的缺憾却无处不在:《无人知晓》中的四个孩子长期处于无父无母的状态,《步履不停》中父子陷于沟通的困境,《如父如子》中亲子关系出现了错位的情况。《小偷家族》将“缺憾”表现到了极致:这是互助守望的“六口之家”,他们毫无血缘关系,被原生家庭遗弃的经历似一种因缘让他们“羁绊”在一起。 “配方”二,日常的吃喝场景。“吃”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枝裕和毫不悭吝于把大量的特写、近景、中景贡献给饮食的制作与品尝。既是普通的家庭,所吃的食材也无非就是最常见的天妇罗(《步履不停》)、大酱汤(《比海更深》)、青梅酒(《海街日记》)、方便面(《无人知晓》)等,导演把最普通的料理甚至方便面拍出了“舌尖上的日本”的效果。食物因为制作者和品尝者的温度而有了温度。《小偷家族》也是从“吃”开始拍起的,“父亲”柴田治和“儿子”祥太在回家路上“捡回”了“妹妹”玲,紧接着就是一家人吃饭,某种程度上说,“奶奶”给“妹妹”喂饭的瞬间,“家庭关系”也得到了确立。因为困窘,《小偷家族》里的料理简单明了,影片的特写镜头给了水煮玉米,镜头下的玉米蒸腾着晕黄的色彩,紧实饱满的玉米粒儿透着温暖、实在气息。 “配方”三,短暂的欢乐仪式。是枝裕和的家庭剧中多小人物,比如失意的作家(《比海更深》)、被遗弃的孩子(《海街日记》《无人知晓》)、丢了工作的次子(《步履不停》)等,他们迷惘与困顿,但总有一些美好犹如仪式一般激荡着他们的欢乐,如《海街日记》中的四姐妹穿着浴衣点燃起小小的烟花,《无人知晓》中的兄妹四人用方便面盒子在阳台播下一排种子,《比海更深》中的一家三口在台风天躲进章鱼滑梯吃零食。在这些短暂但愉快的仪式里,每个人与自己、与家人、与困境达成了和解。《小偷家族》的欢乐仪式在海滨,这也是全片色彩最明亮空间最开阔的片段。看着五个人牵手跳跃的场景,“奶奶”喃喃地说出“谢谢”。尽管是“偷来的幸福”,但这一刻,足以。 “配方”四,带着神奇力量的小物(景)象。《步履不停》中的母亲看到黄蝴蝶瞬间突然崩溃,追着说是长子的灵魂;《比海更深》中的母亲看着蓝蝴蝶说是丈夫的灵魂;《海街日记》中极其相似的两片风景勾连了父亲对于故乡和妻女的怀念与负罪感。《小偷家族》中没有蝴蝶,也没有风景,但信代和玲手臂上相似的伤痕,仿佛就是老天冥冥之中的安排。 “配方”中自然还有很多其他“食材”和“佐料”,它们使得电影既温暖,又残酷,观影的建议是不要带爆米花入场,不然咀嚼声会让你在静默的影院里尴尬万分。 电影的“烹饪法”依旧是是枝裕和最擅长的“文火慢炖”。他曾说,“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小偷家族》正是这样一部电影。影片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大哭大笑的场景。导演用固定镜头、长镜头,不动声色地让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随着对话的进行、剧情的发展慢慢浮出水面。这种拍摄的手法大概与是枝裕和早年的纪录片导演经历有关,也与对侯孝贤等导演的审美认同有关。 “文火慢炖”拒绝煽情。影片情到深处便戛然而止,也较少用电影音乐来渲染。“奶奶”的那声“谢谢”是自言自语,“父亲”始终没听到“儿子”叫声“爸爸”,睡在一张床垫上的“父子”用的是背对背的交流方式。影片里语言表达最直白的那次应该算是“妈妈”信代对“女儿”玲说“爱你的人会这样抱着你”,画面中的拥抱姿势是“母亲”从后背围抱“女儿”,避免了面对面的情感碰撞。最为人所称道的“哭泣”这一段,也是竭尽克制。 是枝裕和认为“微不足道的细节,才是电影的大事”,《小偷家族》“文火慢炖”,容量却大,它的每一帧画面都有情感密度,每一句台词都有信息含量,所以关于观影的另一个建议是不要低头看手机,因为一低头就可能错过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