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 林洪的食堂,人多了去了。或者说,好多人是冲着林洪的食堂而去。 这位大宋进士开办的食堂,去的往往都是文人,也有附庸风雅的人。 林洪的食堂里多是些蔬食,喜欢它的人,是一群素食主义者,他的那些菜,一派清川田园风光。 都有哪些菜?酥琼叶、苍耳饭、蟹酿橙、槐叶淘、拨霞供……印象较深的有一碟酥琼叶,林洪吩咐厨子把琼叶蒸饼薄薄地切成片,涂上蜂蜜或油,再用火烤,口感大概是脆,味道清香偏甜,这种小煎饼,在城里吃不到。 人到了一定年龄,有了生活积累,才能猜度古人。那本叫《山家清供》的菜谱,是自己留给自己,写着玩的。有一回,我们几个人在山中,找了一家小酒馆,想到靠山吃山,点了林洪食堂里常有的几个菜,那个服务员摇摇头:这个真的没有。 林洪是林逋的后代,都说林逋梅妻鹤子,其实林逋是有过妻室的,不然林洪从何而来?总不能从石头缝里蹦出来吧。 林洪的食堂很出名,当然是文人圈里出名,普通人没有看过他的菜谱,也不知道林洪的食堂。比如,几个福建人,卖石头的,都是林洪老家那一带出来闯江湖、做生意的,算得上是隔代老乡,坐在店铺里聊天喝茶。他们说,不知道林洪的山家菜。 林洪的食堂里没有小龙虾,蒜泥的,还是麻辣的,一律没有。林洪菜中保留食材的原味,不会掩人耳目,隐藏什么,遮盖什么,让某种味道抑制,某种味道升华,去迎合一部分的人——山之外的人。 食堂,说白了就是个餐厅,供应饭食、茶水饮料的地方。旧时寺院或公堂中有之。 一拨人,中午在会食之所就餐。这个在晋代法显《佛国记》中早有记述:“入食堂时,威仪齐肃,次第而坐。”意思说得明白,就餐前,顿衣洗手,缄默不言。进食时,坐在食堂里,面对一盘饭菜,正襟危坐,咀嚼含英,表情肃穆,以示对食物的敬重。哪像现在大酒店里人来人往,娱乐八卦,声色犬马,众语喧哗。 古人推崇书法“三味”:一味形美,二味神美,三味情美。 还推崇读书品“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读经书,如吃米面;读典籍,如食佳肴;读诸子百家,似尝到好佐料中的妙味。 我觉得林洪的食堂也有“三味”。 一味清。有草木清气,这些清气,是草木本身的味道,青涩、清香,都在菜中保留,他保留的是草木味道、山的味道,其实就是民间的味道。 一味淡。菜浓伤脾胃,味重,原来的气息都被俘掠了。林洪菜中保留食材的色泽,创造菜的意境,既不拔高,也不把原先的贬损,味淡有大味。 一味甜。用作形容词或动词,多用于形容词,表示味道,也比喻美好的心理感觉。总让人想起温馨和愉悦的事,让人心里美,想到开心过往,心情大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食堂。物以类聚,人以口味分。林洪的食堂里,坐在一起的,都是气味和口味相投的人。 古人留给后代的遗产,没有田亩房产、古玩字画、金银钱财,可以留些其他什么? 林洪写了一本菜谱,他老家的后人,如果用他留下的遗产,开一个山中农家乐,店名就叫“林洪食堂”。 一个人,没有多大的思想留世,就留几个菜。几个菜中,有一两个,或许还对了今人的胃口。 除了林洪,清代嘉兴医家顾仲《养小录》、文人袁枚《随园食单》、扬州盐商童岳荐《调鼎集》,都给后人留了几个菜。 菜谱也是文章,一个人写的另一种妙味文章,他不但强调吃,还强调过程,推崇生活态度和生活哲学。 几个菜中,有这个人的爱好、修养、情趣、口味和脾气。 人有人品,菜有菜境;人如菜,菜如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