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木石图》画心部分 |
本报讯(记者 陈晓旻) 被认为是北宋苏轼真迹的《木石图》将于11月亮相香港佳士得秋拍。拍卖行确认,该画征集自日本。 苏轼传世至今的画作可谓凤毛麟角,除了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便是流落海外的《枯木怪石图》,即《木石图》。 北洋时期,曾做过吴佩孚秘书长的白坚夫买下了《枯木怪石图》与《潇湘竹石图》这两幅画作。但此后这两幅画的命运走向了两个不同方向。 其中,《潇湘竹石图》流传有序。上世纪60年代,白坚夫将此画卖给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邓拓。该画后被捐赠中国美术馆,收藏至今。2011年中国美术馆50年捐赠作品大展中,《潇湘竹石图》领衔展出。当时媒体将这幅画称为“苏轼国内孤本”。 《木石图》则被认为自抗战时便流入日本,此后一直难觅踪迹。在日前佳士得的发布会上,拍卖行确认,这幅画作征集自日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此前关于该画流传的说法。 据悉,这幅《木石图》入藏于日本阿部房次郎爽籁馆。以此算来,该画流落日本已有七八十年。 《木石图》画长26.3×50厘米,画连题跋长26.3×185.5厘米,全卷连裱共长27.2×543厘米,可分为三段来看,除引首部分的空白之外,首先是画心部分,绘有枯木、石头、草木等;第二段先后是刘良佐与米芾的跋文,由于年代久远,两人跋文的纸张似被裁开后合在一起;第三段为元代愈希鲁和郭淐跋文。画中印章有40余枚,年代涵盖南宋、元、明,但是清代之后没有任何鉴藏印。 此图绘一棵枯树扭曲上扬,树枝杈桠交错,树叶已落尽。旁有一块怪石,石旁几株幼竹,除竹叶和一些树枝外,全画大都用淡墨干笔画出。 事实上,我们从画中题跋及鉴藏印即可见此作的流传脉络。两宋时,便有与苏轼同代书画家米芾的题跋,又有宋高宗赵构“绍兴内府”印,以及南宋金石学家王厚之的印。此后,元初书画家鲜于枢、元末诗人俞希鲁都曾题跋。 鉴藏印显示,至明代,此画曾为朱元璋养子沐英家族、藏书家李廷相所藏。虽然书画圈对于该画是否为苏轼真迹、画中米芾题跋是否为真等问题都有争论,但从画上鉴藏印看,这幅作品确是流传日久。 据悉,专家给该画的估价为约4亿元港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