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1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啃秋·吃瓜

    □胡曙霞

    “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夏日的不安和烦躁,在立秋的哨声中逐渐消失。门前的梧桐,飘落微卷的叶。原本沸腾的热浪,忽然抽了力气,软绵绵的。

    节气里的一些词汇在民俗中一一浮现,比如那个生动有趣的 “啃秋”。这“秋”竟是可以“啃”的?念一念,唇齿生香;想一想,便痴了。

    民国记载:“食西瓜,谓之啃秋。”原来,“啃秋”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买个西瓜,便成。

    “寒瓜方卧垅,秋蒲正满陂。”这晚收的西瓜,又称寒瓜。犹记小时候,立秋时节,奶奶从溪水里捞出一个湿淋淋的大西瓜,圆滚滚,碧油油,墨绿的纹路清晰可见。仿佛一个隆重的仪式,我们围着西瓜团团坐,又紧张又期待。奶奶擎着菜刀对准瓜的顶部轻轻一落,才只是刚刚碰到,便有“嘭”的一声在刀锋底下炸裂开来。

    眼睛变得亮晶晶,水灵灵的瓜引诱着我们的食欲,红色的瓤、甜蜜的汁,从缝隙里露出鲜艳的色。一刀直直下去,到了底部,“啪”的一声,西瓜一分为二。黑子红瓤,蜿蜒的白纹散落其间。瓤已熟透,水晶玛瑙一般,水灵灵,红彤彤,美得很。

    奶奶提刀的手错落有致,横一下,竖一下,“咔嚓”几声,一瓣瓣月牙似的瓜整整齐齐地摆满果盘。

    啃秋喽!啃秋喽!

    我们欢呼雀跃,擎着瓜,对着中间最红的瓤,狠狠地一大口,嘴巴里塞满甜的瓜瓤,唇边溢出红的汁水,不计形象,狼吞虎咽,实实在在地“啃”。

    入口即化的瓤在口腔略作停留便往喉管顺溜而下,甜滋滋,凉津津,仿佛溪流顺风而来,一口下肚,浑身的毛孔都绽开了。再来一口,鼓鼓囊囊的脸颊,上下咬合的牙齿,囤满汁水的口腔,让人想起猪八戒贪吃人参果。

    可不是吗?贫瘠的年代,西瓜成了孩子们渴盼的美食,“啃秋”成了隆重的节日。

    “吃吧,吃吧,多吃一点!”奶奶慈祥地笑,满脸的皱纹微微扩散,仿佛一尾尾生动的鱼。

    我们毫不客气,啃着,啃着,红瓤已尽,再啃下去,便是青白的皮了。

    “可以再往下啃,这西瓜皮又称‘瓜衣’,共分三层:分别为青衣、翠衣、白衣。如果舌苔上一层厚厚的黄苔,吃些‘西瓜翠衣’是最好不过的。”奶奶笑盈盈地解释。

    都是听话的娃,捧着瓜皮,遂又埋下脖子,狠狠地啃着,一直啃到只剩薄薄的一层绿皮,才罢手。

    “吃了西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身体倍儿棒!”望着意犹未尽的我们,奶奶终是安了心。

    而大人的“啃秋”,比我们豪放得多。

    瓜棚里,树荫下,汉子们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里透红的秋桃啃,抱着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啃……逮着啥,就啃啥。那样的场面,仿佛一首酣畅的摇滚,热烈,高亢,淋漓,余音袅袅。

    大人们恐怕啃的不是香甜的瓜果,而是一种无法抑制的抒发,对丰收在即的喜悦,对五谷丰登的祝福,对风调雨顺的感恩。

    “啃秋”“啃秋”,一口憧憬,一口喜悦,日子贴着节气掀开新的篇章……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