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艺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0月07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个人记忆 构成城市的历史记忆

    陈爱红

    不久前,著名作家叶辛推出了新书《上海传》。作为“丝路百城传”系列城市传记丛书的开篇之作,《上海传》颠覆了人们对传记文学的传统印象,它不是由抽象的文字和大量的数据堆积的城市历史,而是由一个作家眼中的市井生活构成的有温度的记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犹如一段生活的切片,让人感受到上海的变化与发展。

    在《上海传》的自序中,叶辛谈及了他写这本城市传记的思路,“在我接受这个关于‘上海’的选题时,我了解了一下,和上海有关的书籍汗牛充栋……这些文字写的都是过去的上海,或者说是基本已经定型的上海。还有被过度炫耀渲染的所谓的‘三十年代’……那我要写什么呢?我要写动态中的上海,写我设身处地感受到的上海”。

    27万字的《上海传》写了什么?28年前的上海,上海的小吃,改革开放40年的上海,还有关于上海的1966年的记忆。

    《上海传》从1986年开篇,在贵州工作的叶辛在开完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后搭成上海代表团的飞机回到了故乡上海。他的探亲之旅其实也是在工作,他会见同学访问友人,走在上海的街头走进普通的上海人家中,他匆匆忙忙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在笔记本上,于是,就有了一枚1986年的上海时间胶囊:1986年11月,上海的报纸上发表了一条豆腐块大小的消息——《上海开放不动产市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7年首次开放此类市场,通过这个市场提供住房2000多套,平均每套住房面积不过50平方米,当时的标价,上海市区每平方米520元——550元,郊区每平方米410元——480元……而那时,叶辛清晨打开离苏州河很近的家中的窗户,一股污染过的河流的腐臭扑鼻而来。

    不论是否在丝绸之路上,每个城市都与邻近的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叶辛的记忆中,上海小吃里有宁波的影子。上海的宁式汤圆更是沪上一绝,它与上海本地的大汤圆不同,它用水磨粉制作,在糯米中还放了粳米。在改造之前的大上海电影院旁曾有一家上海宁式汤圆店,那里食客盈门,一角二分钱一碗的汤圆,让人吃得经久难忘。除了汤圆,随着宁波人进上海的雪菜肉丝面,在叶辛的记忆里,这些在市井中走俏的小吃,在当年没有一样是超过一角五分钱的。

    上海是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这里驻足,留下美好的记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它的建设成就还曾惊艳过外宾。那时,已经调回上海工作的叶辛参加接待了一个阿尔巴尼亚的议会代表团,叶辛向代表团成员介绍上海的新成就时说“明天你们将要穿越隧道到浦东去参观访问,回来时从南浦大桥坐车到下榻的宾馆,这样你们就能看到江底下的隧道,又看到……”叶辛的话还没有说完,一位代表团成员打断了叶辛的话,愤愤然地说他是在夸大其词——那么宽阔的黄浦江地下,怎么可能修成通大客车的道路?当外宾后来眼见为实后,才信服地点了点头。

    叶辛的《上海传》,其实书名叫“叶辛的上海”更为合适。读罢《上海传》掩卷沉思,叶辛的文字交织成了一段生活的长卷,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更是一座充满着烟火气息的城市。叶辛在宁波的新书分享会上曾透露:“当时这本书的责编小简在接到任务时很懊恼,她喜欢编小说却接到了编城市传记的任务,她以为《上海传》会是一本硬邦邦的书,拿到我的手稿后,她读着读着就高兴了,城市传记这么有趣大大出乎了她的意料。”

    无数人的生活,构成了城市的历史。我们今天的生活,也将成为城市明天的历史,只不过,在不久的将来,能有多少人能如此生动地再现今天的生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