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流 针对日前一些高校里出现的学生会“主席是你直接@的?”的现象,学生组织“官僚化”、学生干部沾染“官气”的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6日,北大清华等41所高校学生会联合发起《学生干部自律公约》,表示坚决反对“官”本位思想。团中央回应称:要继续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学生会改革。10月8日《北京青年报》 毋庸讳言,官本位这颗寄生在社会肌体上的毒瘤,已经严重侵入和腐蚀了当今的高校,也严重影响着一些高校的价值判断与利益分配。事实上,正是看到了为官者在高校教学和学术领域中的通赢与通吃现象,所以才会有大量的教授甘于去做一些琐碎的行政事务,甘于以牺牲教学和学术研究为代价,去换取行政职务,以及蛰伏在官位之上的诸多权力。而在高校,拥有官位与权力,就意味着拥有大量的科研经费,以及各种社会特殊资源,行政至上而非学术至上,实际上已经牢牢主宰了一些高校的地位与方向。而不少高校领导和教师的“言传身教”,也使一些学生组织变成了“小官场”,某些学生干部更是“官气十足”。 在官本位活色生香的语境下,哪怕是有再多的教授成为“教官”,有再多的学生干部成为“学官”,也是一种“正常”现象。问题是,当学府变成官衙,当教授不归教授,教学不归教学,学术不归学术;当学生不归学生,学业不归学业;几个元素的位置交错重叠、混淆不清时,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只能成为那些高校手中的一块“鸡肋”,成为高校“教官”和“学官”贴在脸上的一张“标签”。特别是,官场陋习侵蚀部分学生组织及学生干部,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换言之,学生组织“官僚化”,缘于高校“官衙化”。这显然值得教育部门及高校反思。事实上,早在十八大中央就提出,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对高校去行政化的刚性要求。基于此,2017年8月,北大已免去8位校长助理和10位“三长”(教务长、总务长、秘书长)副职的相关职务。 然而,学生组织官僚化的表面现象和一些高校官衙化的实质问题,以及社会上的官本位思想都告诉我们,高校去行政化,并不是减少几个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免去几名副职校领导就一蹴而就了,还有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如果社会上官气重,也很难指望高校内风气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