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同学群、高中同学群、大学同学群……记者近期调查发现,通过社交媒体,不少人加入了各类同学群,有的甚至连幼儿园、小学同学都建了群。但是不少群建群时热热闹闹,不久就冷冷清清,少数几个人唱“独角戏”,大多数人成了“潜水员”;有的群还逐渐异化成为“拉票群”“广告群”“助力群”,虽然反感,但是碍于情面,也不好意思贸然退出。11月1日《北京晨报》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但同学群只是简单依据同学关系,只要是同学关系都会被拉进群里,并没有考虑到群友之间的线下关系如何。更重要的是,同学毕业走上社会之后,在竞争中逐渐出现了严重的分层,有人成了土豪,在考虑要不要移民;有人成了屌丝,在思考要不要厚着脸皮回家乡发展。这使得同学群唯一的共同话题只剩下回忆学生时代的生活,沉默、潜水只能是多数同学的选择,真正关系好的同学,拥有共同话题的同学,日常沟通交流都不在同学群中,不是私聊,就是线下联系,有的还成立小规模的同学群。何勇 没必要伤感 许多时候,物理的山水阻隔,也会带来心理上的距离感与隔阂感。鞭长莫及、联系不够频繁的同学,成为一种“弱关系”;与之相比,在工作生活的地方构建的熟人社会网络,则成为一种可以寻求社会支持与精神慰藉的“强关系”。更何况,现代社会人们建立和进入一些群体与社会组织的路径更加多元和便利,对同学群的依赖度很低,“同学群冷清”也就在所难免。扭转冷清,关键在于让同学群回归情感本位。随着阅历的丰富与心态的成熟,当同学们对名利、情感有了更多的价值认同,同学群才会重新热闹起来。杨朝清 功能被异化了 如果说之前“心灵鸡汤”成为微信朋友圈里的“爆款”,还能给人一种心灵的抚慰,那么现如今的微信群、朋友圈已经逐渐被玩坏了,成了社交方面的“鸡肋”。当下的不少微信朋友群已经成了是非功利的场所,而之前相对纯粹的情感已经贴上了关系利益化的标签。光怪陆离的公众号,纷繁复杂的网址链接,无法拒绝的商业性质的投票,接二连三的“拉票大战”,即便人成天端着手机也难以打理,遑论一个个忙得灰天暗地的职场人士呢?面对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微信朋友群、朋友圈,估计谁也不会“从容淡定”,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被友人戴上“高冷”“傲慢”的帽子,甚至更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被孤立。 樊树林 线上距离近了,心理距离远了 如果在建群之初,大家都热情高涨,寄予了相当的厚望,希冀日后能够得到点什么,就很有可能失望,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同学群也好,朋友圈也罢,不过是熟悉的或者不太熟悉或者完全陌生的人群相互之间沟通、交流的纽带,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能维持一种松散的、自由自在的关系,终究不应该异化为交易群、生意群,附加太多的功利,沾染太多的铜臭。否则的话,“线上距离”近了,“心理距离”却就会远了,“潜水”就是一种无声的抗拒。 郑建钢 建立群规很重要 同学群要有,但最好不要沉寂,更不能变成“死群”。倘若半年都没有人言语,甚至异化为“拉票群”“广告群”“助力群”“点赞群”等,也就背离了建群的初衷,一旦“初心”变了,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即便没有人退群,也相当于解散状态。笔者以为,商议建立群规很重要。比如,就不应该让其成为“拉票群”“广告群”“助力群”,这也就需要每个人多些自觉;应遵循一定的网络交往原则,比如避免半夜在群里发送信息;避免抬杠,有分歧可以私聊;守时原则,别人询问尽量及时回复等。 杨玉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