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艺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1月13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外行”欣赏者的名画解读

——读《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 无 端

    看上去,这不过是一个“外行”评论家所写的艺术随笔。但这位本行是医生,却喜欢游览于世界各地,还总爱走进各地艺术博物馆欣赏名画的作者,写出了比很多专业艺术评论者更富魅力、更能直抵人心的文字。当我们的目光随着他的笔触和书中名画插页游走的时候,我们的思索则和作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字一样,没有终点。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是让读者借助斑斓色彩、缤纷画作进入到时光的纵深处,去完成一次思索人类文明兴衰奥秘和生命存在价值的精神游历。书中很多艺术论断没有像一般画论那样纠结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动机,而是阐释名画之所以成为“名画”的关键——它们为何能战胜时间,至今传递给欣赏者们一份永久的心灵悸动?举个简单的例子:《夜间露天咖啡馆》是梵高第一次画出具有旋涡状的星空画面的作品,之后才迎来了惊世绝艳的《星空》。可后者太过玄妙太过迷幻,甚至带点超现实意味,平凡如你我,可能更愿意相信《夜间露天咖啡馆》才是世间一处温馨的可供大家小憩的角落,虽然它也分明像极了一处星际驿站。

    真正的艺术,有时候是矛盾的。在该书中,作者较为突兀地提到了一幅现藏于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加利福尼亚的内华达群山之间》。随后,作者介绍了一个发生在美国拓荒史上的可怕故事:就在画中那山高入云、险峰雄伟的内华达山区,曾有一大批人跋涉经过。他们的本意是迁移到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定居,谁料遇到了特大的暴风雪,以致陷入生死困局,并最终诱发了骇人听闻的食尸事件。后来,电影大师卓别林在《淘金记》中通过饿汉吃皮鞋和寻矿人在幻想中要射杀流浪汉的喜剧段落完成了对那段悲剧历史的凭吊。而如果不了解这些故事,你根本没有办法看懂那幅画作的悲怆、震撼和那份“天问”式的凄惘、无奈。

    当然,有些画,单纯从表面看,就会让观看者觉得很好,很“像”。凡·戴克的《安特卫普商人》就是如此。这幅举世闻名的肖像画不但有着纤毫毕现的面部细节展现,它还达到了作者所说的“能从一幅画作读出一个时代的”水准。画中那个商人是十七世纪安特卫普的香料商吉斯特先生,腰缠万贯的他彰显出了当时那个新兴阶层——资产阶级的群体特征:精明、自信、理性、讲究平等和契约精神。而彼时的安特卫普,市民阶层通过经商,变得腰包渐鼓,于是都乐于请画家为自己描绘肖像。真心喜欢也好,附庸风雅也罢,总之,他们催生了西方艺术史上生动的一页,那就是荷兰肖像画。

    而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那幅《托莱多风景》,则是另一种“逼真”了。这幅画以青绿蓝色为主,色调冷峻,表现的是午后西班牙古城托莱多山雨欲来之际的景况。天空上的片片云朵被充满戾气的阳光断裂成了残碎状;黑影之中,仿佛深藏着叫人感到压迫和威胁的咆哮之声。与其说《托莱多风景》描绘的是一幕人间风光,不如说隐喻了人类对于末世之景的夸张想象,并已经从中醒悟到了自身的孤独与渺小。而这样的作品,我想也只有那位客死于托莱多的西班牙“画圣”埃尔·格列柯才画得出来。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叙述的其实是伟大的画家们用艺术才华加固和承袭下来的人类情感。鉴于本书作者是个能代表绝大多数普通观画者的“外行”,所以当他站立在一幅幅经过岁月的检验后依然能彰显出不朽精神光芒的画作面前,得到最直观的感受时,我们也在审美趋同的情况下,获得了与他相似的观感。

    (《画中那些不朽的灵魂》鹭江出版社 2018年8月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