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宸 大家都看电影,大家都以为自己会看电影。但事实上,观众从同一部影片中获得的感受千差万别。也许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片中的人物、情节、主题及重点片段,可这并不意味着,真就把握了电影精髓。因为欣赏电影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有鉴于此,美国作家托马斯·福斯特特意写了厚厚一本名为《如何欣赏一部电影》的书。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不是一本分门别类、按部就班地教导读者按照作者的思维逻辑去“学习”欣赏电影的书籍。它的确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但更多的是开放状态下的讨论和辨析,包括从电影研究的专业角度,通过对经典影片的举例分析,达到一种广义上“授人以渔”的目的。托马斯·福斯特先生的意图非常明显,他不希望观众带着一种对于电影艺术的隔膜感去影院中消闲、凑趣,而是能在具备了最起码的对于“镜头”、“场景”、“段落”、“蒙太奇”等电影术语的理解后,再加入独立思考的能动性,完成对电影尤其是那些不应该错过的优秀电影的欣赏。在这个欣赏过程中,不但要用眼,而且要用脑来积极完成。 绝大多数的观众肯定不是专业人士,为了避免在遇到一部好电影后,徒有宝山空回的遗憾,便有必要好好读读这本《如何欣赏一部电影》。此书不仅揭示了摄影机背后隐藏的各种玄妙秘密,还解释了各类电影术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阐释了为什么那些没有画外音、背景音乐、人物台词的影片也能做到震撼人心。还有,光线和色彩的结合又会给电影画面带来怎样神奇的效果?根据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电影和一般原创电影的最大不同在什么地方?托马斯·福斯特用类似于自问自答的手法,将读者领向了更深层次的电影赏析当中。 该书前半部分中,作者曾拿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例,对电影和有着更为悠久历史的舞台剧作了比较。哈姆雷特在得知父亲死亡的真相后,打算刺杀克劳狄斯,却发现国王并不在自己房中。母子对峙间,哈姆雷特举剑刺向了母亲房内的一帘挂账——他以为后面隐藏的是克劳狄斯,想不到竟是波罗涅斯。同一个场景,在戏剧舞台上,那是全景式呈现,观众很容易获得“全知视角”。但在电影里,镜头不仅具有倾向性和选择性,还有强化和烘托作用。摄影师很可能会给哈姆雷特或者他手中的那把剑来个特写。所以说,电影观众从某种程度而言显得极为别动。摄影机的位置、聚焦点,包括后期剪辑等都决定了影片所传递的信息有着非此即彼的特质。因为“电影”本身具有太多独有的招数,而这些东西,其实是在观众选择观看电影之前,就已默认了的前提。 电影骨子里就是一种移动的画面,一种视觉的媒介。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在观众走出影院后依然深深留存于脑海,也许就是醒目的“形象”了。如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采用电脑合成技术,将少年和老虎放在了同一条船上,形成了人虎同舟的形象,彰显出少年孤独、脆弱的一面,同时又显示出具有强大求生意志的特点。还有电影里对远近关系的处理也很引人入胜。我们常见的是:在远处某地平线(或海平面)上,缓缓出现了一个小黑点,这个小黑点渐渐变大,直到变得越来越清晰。影片中一个观众们原以为已死去的英雄或恶棍再度登场,往往会用这一由远及近的手法,由视觉上突兀达到心理上惊诧的效果。 还有就是色彩,有外国导演称我国的张艺谋导演是运用色彩的大师,而托马斯·福斯特在该书中举了个与张导一贯善于调控亮丽色彩风格相反的例子。作者提到了《马耳他之鹰》,该片从布景设置、人物服装、建筑光线等方方面面,都用白色和黑色拍摄而成,偏偏后来有好事者人为为这部经典影片着上了缤纷色彩,结果原来给与观众的完整视觉结构遭到了粉碎性的破坏。这说明了导演可以根据题材类别的差异,恰到好处地选择不同的颜色类型(比如黑白色)来为电影增添一些奇幻、典雅、神秘的特殊感觉。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在对经典影片的分析中,让读者看到了很多能够结合实践进行验证的心得。这本书还包括了不少知识性的内容,比如电影发展史上的诸多历史性事件及重要细节。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 南海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