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电(记者 房伟) 我国要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社会工作不可或缺。然而,“由于‘社工’专业社会知晓度低致招生难,省内各高校‘社工’专业举步维艰。”省政协委员、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陈海英昨日建议,我省应给予高校“社工”专业发展政策支持。 陈海英说,我省高度重视“社工”人才培养,已有7所本科高校陆续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4所高职院校开设社工类专科专业,个别高校还设立了社会学一级学科与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点,基本形成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历教育体系。 然而,高校“社工”专业招生并不理想,学生第一志愿填报率非常低,个别学校因就读学生太少取消了该专业设置。再加上目前各级人才市场上真正招聘“社工”岗位并不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推出的岗位更少,也影响了“社工”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对口率。 陈海英建议,我省应在高校“社工”专业发展中予以扶持,近几年在招生政策上给予一定政策保护,如与师范类专业类同的招生扶持政策,确保生源充足,同时推动高校完善专业设置、师资安排等工作,提高专业教育水平,为促进社会治理工作提供大量优秀“社工”人才。 陈海英建议,应加强学科建设,探索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社会工作教育和实践体系,与境内外社会工作专业比较强的高校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务能力,并合理设置课程,完善学生实训制度。 陈海英还建议,我省可在医学类相关高校开办医务社工专业,利用医学高校的专业教学资源和附属医院,建立和完善医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培养兼备医学知识和社会工作技能的医务社工专业化人才。 为提升招生和就业对口率,政府相关部门各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聘,也应充分考虑面向这一专业设置相关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