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宁波老年 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2月15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卓逸卿:笔墨豪情诉说赤子丹心

卓逸卿的书法作品:《琴声呜咽(国耻难忘)》

    卓逸卿,生于1927年8月,是地道的宁波人。与生俱来的眼疾,使他的单眼视力很差,但他仍抱有宏图之志,在教育事业如荼之时,他却毅然放弃,去前线成为了一名军人。脱下军装后,又拿起教案,收获桃李满天下。闲暇之余,倾尽一生,苦练书法。而最为动容的,无论是他的书法诗词,还是他的言语行为,都充分体现了其爱国报国的情怀。

    投笔从戎,死守祖国东大门

    卓逸卿年轻时颇有文采,一直认为自己会投身教育事业。而转折出现在1950年。那年,朝鲜战争爆发,已经参加了宁波市教师学习班的卓逸卿满腔热血,立志报效祖国,于是毅然放弃了薪金制的教师生涯,投笔从戎。同年,他如愿地戴上参军光荣的大红花,来到了华东军大浙江分校。

    军校毕业后,卓逸卿分配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8团,在江西边境江山一带围剿国民党残余军队。1951年初春,美国第七舰队在我国东海海域虎视眈眈,蠢蠢欲动,198团奉命前往支援,部队来到祖国的东大门舟山群岛海防前线后,便立即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战士们白天修筑国防工事一身汗水,汗水不断渗进了战士棉衣棉裤,到了晚上睡觉时,还是穿着这套渗有汗水的棉衣棉裤,和枪支弹药等一起入睡,为的是一声令下时,部队务必要在3分钟内把队伍拉出去参加战斗。

    有一天夜里,突然炮声隆隆,战火烧红了半边天,早已全副武装的战士们迅速地向目标前进,卓逸卿也镇静地紧跟部队前进。出发不到1小时,炮声渐渐远去,天边血红血红的火光也渐渐消失了。战士们立即回营地抓紧战备。“我的战备任务是一个人带领一百多位支前民工修筑工事。”卓逸卿回忆道,当时领导觉得他是宁波人,这些支前民工也是来自宁波地区,可以方便管理。

    为时半年多的紧张战备工作中,卓逸卿完成了领导交办的既繁重又复杂的任务,为舟山海防线上布下了一道道天罗地网和铜墙铁壁,捍卫了祖国的安全。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我国的东大门也随之“松了口气”,卓逸卿所在的部队掀起了向科学文化进军的热潮,他也在提高指战员的文化素质,在促进部队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成绩,荣立速成教学三等功三次。

    书法精益,始终抱有爱国情怀

    1956年,卓逸卿从部队回到地方,考虑到其原本的职业和身体状况,组织上就将其分配至宁波的教育系统工作。他一直在宁波市第七中学任教,在兢兢业业的工作之余,卓逸卿还将自己的书法爱好,发挥到了极致。

    卓逸卿从小用毛笔写字的习惯,使他对书法有了很好的悟性。加上勤学苦练,其书法造诣也是日益精进。“如果不是前段时间摔了一跤,导致无法长时间站立,他每天肯定还得练字。”卓逸卿的老伴说,目前,已经93岁的卓逸卿一生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写毛笔字,以前家里条件不好,为了练字,他就经常外出收集废报纸,然后用热水壶把报纸烫平整,书桌周围几乎都被报纸占满了。

    也许正是在如此的艰苦环境下走来,如今又收获幸福生活的卓逸卿,他的书法作品中多为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而又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横竖撇捺皆有风骨,方圆转折都是文章。看他写字,是一种享受,从容不迫,收放有度,起落自如。

    短暂的军旅生涯深深地烙印在了卓逸卿的心里,在之后的60多年里,书写了大量爱国报国的相关诗词,其中撰写并书写的两首诗:《琴声呜咽(国耻难忘)》和《歌罢“大刀”六十年》尤为感人。

    在爱好之余,作为宁波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卓逸卿也收获了众多的荣誉,记者采访时看到,其个人简历中的荣誉写满了一整张的A4纸,由国家文物局签发授予“慈善艺术家”荣誉称号、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授予“百名中国书画名家”荣誉称号等等,其作品还入选多部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文献丛书中。

    在卓逸卿家中,记者看到除了大大小小因书法而获得的奖牌,还有一把老旧的胡琴。说起这把琴,卓逸卿老人激动地说,这把琴跟了他几十年,最近的二十年里,每年的9月18日,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会带着这把琴,来到开明街口,在锥形黑色大理石纪念碑前拉起胡琴,并且给年轻人讲解那段历史:1940年,侵华日军在宁波空投鼠疫杆菌,夺走了111个无辜宁波人的生命。说起这段历史,年过九旬的卓逸卿留下了泪水。

    记者 徐益霞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