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三江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3月0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街时光

    □北燕

    戊戌年除夕的前一天,我们一家人漫步在泉州的西街上,这条已有千年历史的古街,一开始吸引我的自然是那琳琅满目的各色当地小吃。网红泉州老字号的老记面线糊并不难找,我进去时因为已经过了吃饭的节点,所以店里客人不多。我点了一碗面线糊,佐料是虾仁、醋肉、香肠等,没几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线糊便摆在了我的面前,细细的面线上撒上几片葱花点缀,隐约还可见那金黄的醋肉、红红的香肠、红中带白的虾仁,白中夹着红绿黄,真是让人赏心悦目。轻轻地舀起一勺面线糊,放入口中,香甜在口中弥漫开,热乎乎的汤化作一股暖流。据说泉州面线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面线在泉州蕴含着长命百岁、富贵吉祥的美好祝福。

    吃完这碗带着美好祝福的面线糊,我们一家人继续在繁华热闹的西街穿梭,西街各色的小吃让人应接不暇,我们买了起源于泉州的特色小吃土笋冻。很多没吃过的人会以为这是竹笋制作成的一种美食,其实不然,土笋冻晶莹透明,外表像果冻,里面一条条的东西看着像竹笋,但这不是竹笋,而是生长于海岸滩涂地带的一种生物,之所以被叫成笋,一方面拿虫子命名有点让人害怕,另一方面这种小虫子制作出来以后类似圆筒笋,在闽南沿海一带很自然地就被叫做“土笋”。小小的土笋冻灰白相间,玲珑剔透,像半个水晶球,我舀起一块,咬上一口,清香软嫩,酸中带点微辣。相传土笋冻是明代郑成功发明的:当年郑公领兵到福建因为粮草不足,军中上下都饿得不行,但是他又舍不得接受老百姓的资助,就让士兵们在海滩边寻找食物,于是找到了所谓的“土笋”。

    就这样一边走一边看,两边小吃店的各色小吃让我们恨不得自己有两个胃,什么满煎糕、绿豆饼、肉粽,真是吃也吃不过来。

    街边店铺的上层大多是陈旧的老房子,它们有的留着燕尾脊,呈现着闽南传统的风格;有的留着小拱顶,是经典的西洋风格;还有的设了宽大的走廊和精美的装饰,很明显是漂亮的南洋风格,而那些黄木古窗,平常之中多了些古韵。穿行于阡陌小巷,不经意间,总能遇见过去,听到一段关于某个朝代的故事。站在街边,恍若回到旧时光:唐朝的祠堂粉雕,元朝印度教的花纹……

    走累了,就找到一家小店,喝一杯咖啡。小店的时光,似乎过得十分缓慢,此时,阳光灿烂,岁月静好。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坐在平台上,看夕阳西下的西街。

    等到华灯初上,我们离开小店,继续徜徉在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的西街上,夜幕下的钟楼放射出新的光辉,更加灿烂夺目;拐进小巷弄,那些幽深的巷口、凹凸的石板隐藏着太多的泉州故事;街口的流浪歌手弹着吉他,悠悠地唱着《成都》……这样的夜晚,让人流连。

    老的是容颜,不变的是老街的时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