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3月21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缺陷亦是美

    □安殷

    缺陷和完美是永恒的话题。圆满和完美,人人都向往,但生活中更多的是缺陷,是残缺。世间因为有了缺陷,才让我们领悟到完美的珍贵。

    古诗词中,有多少的缺和残?

    单单一轮缺月,就引得无数的吟唱。从汉代的“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开始,到唐代李建枢的“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还有陆龟蒙的“转缺霜轮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诗圣杜甫在月圆时感叹:“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苏轼是在乌台诗案以后,跌了大跟头,才对缺月情有独钟。“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是他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里的句子,被贬官黄州时期写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更是他的千古名句。南宋的辛弃疾继续吟咏:“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到了明代,落魄才子唐寅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他一定知道诗仙在《君子有所思行》中也吟唱过:“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进入清朝,富贵公子纳兰性德又叹息:“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除了月缺,还有人缺。“那知今夜,月圆人缺 ”,这是宋代何梦桂《忆秦娥·伤离别》的句子。更有云缺,杜甫在他的第一首五百字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说:“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缺憾之事何其多也。

    不必再一一列举了,缺陷无所不在。美学在宋代发生了变化,有人认为宋代是古代美学的最高点。他们放弃了完美主义,追求极简主义,要求绝对的单纯,就是圆、方、素色、质感的单纯。唐朝的美是大红大绿,到宋朝竟敢用墨来画画,但墨分五彩,墨比彩色还要高,淡雅反而显得高贵,这是素朴之美。他们还歌颂梅花(唐人喜欢的是牡丹)、枯木,认为残花很美,枯木也美。裂纹也可以构成美,鹧鸪斑、兔毫、窑变都是缺陷之美。瓷器的冰裂纹,本来是烧坏了,但宋人觉得这有种沧桑美,称之为开片。他们用不同火温去烧出开片,本来是败笔、损坏,换一个角度来看,却变成了美。宋人把缺陷变成了美,他们含蓄内敛包容,尊重每个生命存在的意义价值,这种思维,影响至今。

    苏东坡年轻时,字写得很漂亮,《寒食帖》是他在人生摔一大跤后写出来的。贬官黄州时,他在书法上就不在意完美了,而是写得很自然自在。别人说这字好丑,苏东坡就自嘲说这是“石压蛤蟆体”。自然才显出人性和天性,是人生最高境界,别人来取笑,有何关系呢?

    我年少时常自卑于自身的缺陷。我脸上有胎记,很多人劝我去“点”掉,出生时才半个米粒大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变大。幸亏母亲从小就跟我说,这是我的特殊记号,即便我被人抱走了或是失散了,她凭着胎记也一定能找到我。奶奶信佛,说这是观音菩萨留的记号,会特别地保佑我。奶奶和母亲的宽慰起了作用,我不再记挂胎记了。但在青春期,我自卑于矮小的个子、浓重的腿毛,心中无比的烦恼。渐渐的,我接受了现实,认同不完美的我:只要身体健康、心智正常,这些不算什么。多年后听到张国荣的歌,心有戚戚然——“我就是我, 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 ,要做最坚强的泡沫。”

    我永远不够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生活的坎坷让我懂得了进退。我永远不够完美,我要感谢各种苦难和困惑,让我知晓什么才是最宝贵的。不完美的我,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