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窥视舞台》 无 端 日本作家妹尾河童先生的书总是图文并茂,他的《窥视印度》、《窥视日本》、《窥视欧洲》等作品中均插有一幅幅由其本人绘制的素描,笔触繁复,细节毕现。河童先生尽管在中国读者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作家,其实他真正的身份是舞台设计师,且在日本业界相当有名。新近出版的《窥视舞台》一书就是河童先生对剧院台前幕后所有隐秘玄机的一次集中揭秘。此书写得妙趣横生,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舞台表演艺术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 河童先生首先提到的是剧场。不同的剧场适合不同的演出,所以在建造之前,一定要明确该剧场今后主要是为哪一类舞台表演提供场所,这直接关系到内部的设计格局,比如主台的长度、宽度、高度,台前突出部分和两侧后场的空间大小。最关键是工作人员能否在规定的幕间空隙迅速完成道具布景的置换。作为舞台设计家,河童先生遇到过很多因剧院建造不合理而造成的尴尬情况。比如由于后部空间有限,安放幕布和道具的景深不够。又比如,剧场明明就具备“旋转舞台”的装置,却因和实际需要的尺寸差距太大,不得不在演出之前,另请道具师傅重做一个木制带滑轮的简易“旋转舞台”,便于进行快速时空场景转换,以满足一些多幕剧对背景的严格要求。 这本书名曰“窥视舞台”,里面也介绍了不少观众在台下坐着看演出时意识不到的内容,这中间当然包括舞台上演员的辛苦程度。在演出《彼得·潘》这样的儿童奇幻剧时,亮点之一就是小主人公会进行空中飞翔。观众都觉得“空中飞人”的表演既精彩又刺激,可对演员和道具师来说:太细的钢丝承受不了体重,太粗的话,“飞翔”所依靠的装置又会在台上暴露无遗。所以为了兼顾人员安全和演出效果,就得使用特殊的材质。演员不仅得吊在半空,配合音乐做各种高难动作,光是身上所穿的钢丝吊装就会令人感觉全身紧勒,呼吸不顺。而幕后控制人员也非常紧张,怕稍一不慎,就可能造成事故。难怪河童先生透露:那位饰演彼得·潘的演员说,《彼得·潘》叫好又卖座,每年都会公演,至今已演了七年,飞行了三百四十次。可不管已经飞过几次,再上台,仍会觉得很恐怖。 演员的不易,观众尚且看得见,想得到,而那些幕后工作人员才是真正无私的“为人作嫁”者。曾有演员对河童先生当面表示过钦佩和感激,因为他误以为演出时自己身后那块绚丽的硕大布景画是由身为舞台设计师一人完成的。其实河童先生的工作职责是设计创作,然后将画图定稿,真正搬上舞台的成品背景画图是将定稿以1:40的比例放大后,由一大群舞美道具人员集体完成。这种工作量巨大的劳动,如果仅靠个人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完进度。书中还提到个笑话,说幕后工作人员中,最“不睦”的要数舞台设计师和灯光设计师。一次在歌剧《弄臣》彩排到一半时,舞台美术师突然对灯光设计师吼道:“我拼命设计的背景画,干吗不让人看到,这么暗,根本啥都看不见嘛。”负责灯光的那位也不示弱:“这样的亮度就差不多了,那种画,又不是要让人一直盯着瞧的。”这样让人忍俊不禁的“吵架戏码”,对于后台工作人员来说,早已见怪不怪。这里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舞美和灯光,孰轻孰重?答案是:后者。因为不管舞台上安排怎样的场景,观众真正能看到的“重点”,是灯光师用他的手法给你强调的那一部分。所以,一位优秀的灯光设计师必须具备魔术家般的潜质。比如在演由川端康成代表作改编而来的同名戏剧《雪国》时,戏的第一幕地点为“越后汤泽车站”。从观众的视角看过去,台上的布景极为真实、立体。但河童先生表示,那一切都是灯光幻术使然:在“车站”,真正做成立体的只有月台上的站名牌和信号灯,其余的房屋、阶梯等,连那一团团白雪都是画出来的平面景片。可经灯光师一烘托,观众便进入了思维和视觉的双重误区:觉得舞台上的背景全是立体的。当然,这种“观众被骗”的效果恰恰是舞美道具灯光等工作人员最乐意看到的,因为他们的辛勤劳动终于在演出中获得了理想效果。 通过《窥视舞台》一书,河童先生将带领读者,将平素“闲人免入”的舞台前后上下给探了个究竟。 (《窥视舞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11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