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09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 口

    □田 瑜

    村口离我们家也就百来米,向着大海。先祖们在村口筑了一条山冈,种上了各种各样的树,以青松和香樟树居多,防御风水,还让整个村子冬暖夏凉。最老的那颗香樟树,三个大人合抱不过来,很多年前就已空了心,离地面一人高处有个大窟窿,一条条粗壮的老根爬出黄土地,蜿蜒盘转在绿油油的草坪上,枝叶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孩子们称老樟树为树爷爷,经常在树洞里面玩躲猫猫。

    过年时,我们选在村口拍全家福。孩子们还在梳洗妆扮,父亲已一个人伫立在村口。

    “阿爹,您也去换件新衣服吧?”我走过去说。

    “不用了,这身衣已穿习惯了,挺好的。”父亲淡淡地说。我知道,父亲这套卡其布中山装是母亲请裁缝师傅上门量身定做的,洗得有些发白,上面留有母亲缝的补丁。父亲凝望着村口对面的山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那时,村口那条刚好能通过一辆手扶拖拉机的黄泥路,几乎是全村人走向外界的唯一通道。隔些日子母亲就要上一趟城里,给家中添置一些日用品。到城里有三十多里路,如果没能搭上进城的拖拉机,母亲来回都得步行。为了不落夜,母亲每次进城总要起个大早。等我醒来,知道母亲上城里了,并不吵闹,相反会有一份美好的期盼。吃过晌午饭,我就盼望着太阳快快落山,因为当太阳躲到山后面去时,母亲也该从城里回来了。

    我独自来到村口,瞧着地上自己小小的影子被渐渐拉长。几只小松鼠在树梢上跳来跳去,鸟儿们从头顶飞过,叽叽喳喳,钻进了树林。终于,远远地望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我飞奔了过去。母亲蹲下来,一手搂抱着我,一手伸到挎包里掏着,塞给我一个透红的大苹果。

    在我大些的时候,母亲去赶集就会带上我。说

    是集市,也就是在村口的路边摊。每到农历逢五逢十,本村和周边几个村的乡亲们就会自发来到村口设摊,沿着山冈脚下,整整齐齐摆成一排。集市上的农产品大多是自产自销,小鱼小虾之类的小海鲜也是自个儿从海里摸来卖的,再说是乡里乡亲的,买卖过程中很少有人斤斤计较。每次赶集,母亲都会称上一小块猪肉,偏肥的那种。母亲把肥肉割下来,熬成猪油。家中那口二尺镬上面可以蒸好多碗菜,若是当餐蒸出的新鲜蔬菜,母亲便会拌上一小坨猪油,香气扑鼻。

    上初中时,我就住校了。学校里有食堂,但只管蒸饭。母亲早早为我准备了个特大号饭盒,椭圆形,估计可以蒸两斤大米饭。每个周末我都要回家一趟,餐桌上母亲总是特别热情地往我碗里夹菜,似乎要为我补足一周的营养。周日的中午,母亲就开始着手为我准备带到学校吃一个礼拜的小菜。母亲在灶台上忙,我帮着烧柴火,一边聊些家常事。我特别享受这样的时光。母亲把炒好的菜一盆盆排在灶台上,等凉了些再装入罐头瓶,每装一层压一下,每个菜的分量都特别足。每次我走的时候,母亲总会亲自把我送到村口。母亲在递给我两个沉甸甸的布袋时,不忘再叮嘱一番,“走吧,好好读书,不要想家。”

    我肩上背着书包,一手提着大米袋,一手提着小菜袋,慢吞吞地拖着腿走着,村口那条熟悉的黄泥路仿佛比平日里长了几倍。走到桥头,我回头远远望见母亲还在村口伫立着,夕阳下的母亲金光闪闪。

    后来我上大学,再后来留在了城市里工作,回家的次数就少了。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或是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就会往老家跑——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陪母亲唠嗑。这时,母亲会搬把竹椅陪我到阳台上坐着,我一般不会和母亲说出心中的困惑,但每次和母亲就这样在阳台上坐上半天后,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在一次出差的途中,突然接到哥哥的电话,说母亲出车祸了!顿时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大地一片苍茫。窗外,一排排的梧桐树飞速倒退着,列车却似乎没有了终点……

    回到家中,左邻右舍一个个红着眼圈向我讲述:你母亲前几天还挨家挨户分送玉米棒子,说是要去城里帮你照顾孩子去了,想不到……

    我来到村口老樟树的跟前,傻了似的站着发呆,发现树身上挂了一块牌子:香樟树,树龄510年。小时候,每次母亲进城总来不及与我告别,不告别也好,不告别也就永远不说再见。母亲是太累了,躺在村口对面那短松岗上歇息,永远守望着她的家,她的孩子们。

    如今村口那条黄泥路已被拓宽成水泥路,集市也搬迁到了新盖的农贸市场。每次,我驾车回到村口时,总会降下车窗玻璃,转头望一眼,告诉母亲,她儿子回家来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