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三江艺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28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用之用是为“美” ——读《美学讲稿》有感

    艺谭书籍

    沉  羽    

    审美能力其实是很难通过教导而使人掌握的一种技能,一般而言,更多依靠的是耳濡目染,也即我们通常说的“熏陶”。不过,读些关于美学或艺术方面的书,还是颇有好处的。易中天先生的这本《美学讲稿》延续了他在“百家讲坛”节目中学术严谨、言语风趣的特色,读来受益不浅。

    《美学讲稿》不是那种严肃刻板的理论著作,它通过口语化的阐释,将原本晦涩艰深的学术内容进行了适于普通读者理解的阐释,应该算是一本根据作者自己的美学见地完成的作品。书的开头,便扔出了最基础的问题:什么是美学?易中天先生觉得,对于美,现在有很多功利化的元素被渗透进来了。我们面对一些事物,包括那些可以作为审美对象的事物时,往往因为太讲究实用,而区分成“有用的”和“没用的”两类。而从这个标准出发,美,也许是最没用的东西。这让我想起了庄子笔下的“无用之用”。易中天先生举了个例子:生物学家达尔文有一次来到了某个荒岛上,岛上的土著光着身子在风中颤栗。于是达尔文就给了他们一些红色布料做衣服。谁知那些土著立即将红布扯成条状,绑在手上、脚上和腰上,然后载歌载舞起来。这叫达尔文大开眼界:原来他们宁可没有衣服御寒,也不能没有艺术和美。可见美,有多大的魅力。

    不同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发挥,《美学讲稿》中有不少易中天老师自己的“干货”,但基本上仍是按照美学发展的历史阶段、源流进展进行讲解。从“美的研究”到“审美的研究”再到“艺术的研究”以及“美学问题的一些解答”,作者其实是将西方古典美学、西方现代美学串联了起来。相形之下,倒是中国美学的内容介绍有所减弱。

    美学和哲学息息相关。在20世纪以前,西方美学史上的大人物几乎全是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黑格尔等。所以讲美学,不可能不提哲学。那么,“美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呢”?在毕达哥拉斯那里,美是客观规律;在苏格拉底那里,美是客观目的;在柏拉图那里,美是客观理念。然而后来的美学家发现:如果美是客观的话,那很多现象就解释不通了。明摆着,只有当物体能唤起人的爱或类似情感时,才会被觉得美。也就是说,美肯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成分。于是英国美学家休谟提出:“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而“美学之父”康德觉得:美要靠美感来判断,审美就应该是主观的心理活动。而且,他还给出一个极重要的观点:“美是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有相同的观点。宗白华先生说审美是一种散步,是自由、自然、自如的。但康德最厉害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是揭开了“美”的秘密,他将这一“秘密”提炼为:“美是以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的东西。”比如“燕瘦环肥”、“各花入各人眼”等,只有当审美对象客观上的美映射到人们的内心,才会产生“美”的感觉。到这里,美学彻底转向主观论,学界对美的哲学的研究也转入了对审美心理学的研究。

    相比康德,他之后崛起的黑格尔,其美学体系更为缜密、完整。他将“美”概括为“是绝对理性的感性显现”,将艺术发展的阶段分为了“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三个阶段”。但黑格尔的美学理论也有漏洞——无法将舞蹈、戏剧和后来才出现的电影艺术进行归类。但黑格尔毕竟是智者,他当时就预见到了“浪漫型艺术”必将解体。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艺术是什么”的问题也纠缠了美学家们很久。众说纷纭当中,主要出现了几种见仁见智的观点:模仿说、表现说、游戏说和形式说。虽都各有其理,也都各存瑕疵。所以说:研究美学的方式是不断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却难以获得统一、终极的结论;我们只能在观念更新的过程中一步步探索,达到“启迪智慧,磨砺思想”的目的。

    对于美学,也许我们很多人都停留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所说的“艺术就是直觉,直觉就是美”的状态,我们依靠本能辨识着美丑。而易中天先生的这本《美学讲稿》,能让读者对美和艺术有一种相对完整的、理论化的了解,书中提到的很多美学观点是完全可以在我们日常的审美活动中得到具体印证的。(《美学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1月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