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1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草 之味

    □郭晓畅

    尽管我母亲一辈子在农村,但她可是正宗卫校毕业,又当过多年赤脚医生,故而对药品非常熟悉,识得不少药草。

    在我们村的山岭上,除了既能入药也能吃的苦菜(败酱草)、白蒿、婆婆丁(蒲公英)、马齿苋之类,母亲还能辨识出柴胡、路辙(车前草)、狗奶子(枸杞)、野山菊等多种药草。有一次,她指着一棵紫花、细叶的山草跟我说,“这就是远志,成药后可安神益智、祛痰、消肿。唉!”母亲突然叹息一声,又接着说道,“本是好药,在我们这儿却只被刨去当了柴烧,要是卖到昌乐(我们县城),能换一根石笔;卖到潍坊(我们行署所在地),能换支铅笔;卖到济南(我们省城),能换盒蜡笔。如果多拿些,卖到北京、上海,准能换支钢笔。所以,孩子你一定要争气,一定要志向远大,好好学习,争取将来到潍坊工作,省得像为娘一样在农村吃苦受累。”

    长大以后,我果然在潍坊工作了多年,后又调至济南,最后在北京安家落户。

    此等经历或称“成绩”,在许多人看来,实在太过平常,不值一提,但于我而言,却是遂了母亲心愿,个人“远大志向”得以实现也。

    不过,我之成长进步虽说离不开母亲的教育,却与我们村的“远志”没有多少关系。因为单就远志本名而言,与志向、抱负什么的实无关联。“此药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如是说。

    而作为君药或臣药,远志则可与诸多药物搭配,治不少病症。但可能由于药性不同,它偏偏很少与其在口头上常连到一块儿的当归搭配到一起。除了有些人为了泡酒,说是能够养生,补气血亏虚,乃至宫寒。

    “当归生陇西川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别录》)”。“今出兰州、宕州、翼州、松州,以宕州者最胜(《唐本草》)”。幸亏这当归没像远志一样也长在我们村的山岭上,否则定会被刨来当作柴烧,或者喂了兔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别人语曰:“当归治妊妇产后恶血上冲,仓猝取效。气血昏乱者,服之即定。能使气血各有所归,恐当归之名必因此出也。”可见,我们还是不应望文生义,赋予这“当归”之名以什么象征,曲解了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了。

    传说,三国时姜维自魏投蜀,跟了诸葛亮后,曹魏认为他人才难得,投蜀可惜,便想方设法让其“回归”。有人知道他事母至孝,便将他母亲接至洛阳,诱逼老人家给儿子修书,并附上一块当归,意思是要姜维赶快回来。

    姜维接此书信,明白其中用意,但他认为蜀乃汉室正统,诸葛亮又对自己不错,不想回去。遂写下一封回信,附上了一棵远志,说是:“良田百顷,不在一亩(母);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收到儿子的回信后,姜母很是理解,平静地说道:“儿有远志,母无他求。”

    我这人可没姜维这等胸襟,如此有“远志”。这些年我待在北京,不说被“霾”得厉害,个人也确实有内火,心浮气躁,气血两亏。真的该回归乡间,到我们村住上些时日,好好调理,去去心火,补补气血。

    回去吧!尽管我们村没有“当归”,还糟践“远志”,但是有含辛茹苦的母亲,有勤劳的父亲,有浓浓的乡情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