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生活,除了尽情享受果园里的口福外,还有捕蝉(知了)带来的乐趣,至今记忆犹新。 小时候,家乡的百果园每到夏天就很热闹,知了从天亮开始鸣叫,直到天暗才停息。知了的鸣叫声大多是直音的,偶尔在傍晚时分也会听到有转音的知了,像唱歌似的,好听极了。每每听到有转音的知了在树枝上鸣叫,大人小孩都会情不自禁地跑到树下去观望、倾听。大家边听边聊着有关知了的话题。有人说,这会转音的知了是里山的知了,比一般知了瘦小些,看上去长得更精悍;又有人说:会叫的知了是雄性知了,它拼命叫唤,就是在向雌性知了唱情歌。 为了近距离观察知了的真实长相,我和我哥特地做了一个专门捕捉知了的工具,用一根细长竹竿,一头绑上用铅丝和尼龙袋缝成的网罩,这样就能悄悄地把停在树上的知了抓住。放在瓶子里观察与玩耍,我们发现雄知了和雌知了在腹部有明显区别,前者有两片发声器官,鸣叫时一张一闭的,后者没有,也叫哑巴知了。 看好知了,把它关在瓶子里,生怕它逃走。结果,第二天发现知了死了,才知道知了也是需要空气的。后来,我们把瓶盖换成了透风的网,或养在镂空的容器里,这样知了就不会被闷死了。 夏天的百果园里,果树上还有知了壳,听说是一味中药,收集起来晒干可以去收购站卖钱,三元六角一斤。于是每到暑期,妈妈总会叫我们清晨五点起床,去百果园拾知了壳,妈妈的用意很明显,一来可以避免我们睡懒觉,二来可以让我们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三来可以增加家庭收入。 于是,我和哥一起,每人手持一根细竹竿,背着装蝉壳的袋子,穿上半高的雨鞋出发了。每当我们发现果树叶子上有知了壳时,就用竹竿把它撩下来,放进袋子内。直到早上七点左右,才赶紧回家吃早饭。一个早上一般能捡上一百来个,后来熟练了能捡两百来个。当我们兄妹第一次把一大包知了壳拿到三里路外的横溪镇收购站卖了几元钱时,成就感油然而生。我们用这几元钱买回了棒冰、饼干等好吃的东西来犒劳自己。 后来,我们还发现知了是在天黑时从泥土里爬出来,经过树根爬到树上,再经过一个黑夜脱壳变成会飞的知了,于是我们主动放弃了晚饭后乘凉、看星星或游玩,开始了捕捉出壳前知了的行动。与早上出门的行头不同的是,竹竿换成了手电筒,袋子换成了带盖的小竹筐,当我把手电筒照到果树下三分之一的树根时,发现一个个没出壳的知了正沙沙沙地从树根的泥土里钻出来,往树上爬,这时我哥就轻而易举地把未出壳的知了捉到了小竹筐里,捉了一小时左右,收获还真不少。 回家后,将活知了放入大的竹箩筐内,再放一些青草,撒上一些水珠,盖上晒东西的竹盘盖。这时知了会爬到箩筐的四周壁上,经历一夜的脱壳过程。出于好奇心,半夜里我们会偷偷去看知了的脱壳情况。知了出壳是从背上的一条缝隙里爬出来的,刚出壳的知了是乳白色的,即使到了第二天早上也只会爬,不会飞。等到中午,身体渐渐变黑,翅膀变硬,就会飞起来了。 这时,我们就留下知了壳,放飞活着的知了,让它们回归到果园里去找它的好朋友,继续它们的歌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