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6月12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宁波解放70周年报道 让老人重拾68年前老照片

此楼此景俱在, 同学你可安好?

在同样的位置上再拍一张。

记者 周建平 摄

68年前的合影(前排中间穿深色衣服者为徐传均)。 受访者供图

    平生最忆处,中山公园逸仙楼!昨天,86岁的徐传均老人特意来到位于中山公园内的逸仙楼,向记者展示了他68年前在这里拍的一张老照片,“今年是宁波解放70周年,晚报近期的系列报道勾起了我的回忆,1951年我就是从这里出发去参军的,班长带领同学们一起拍了一张合影为我们送行。不知道照片中的同学们现在都在哪里。”老人的话语中满是回忆和情怀。

    为参干同学送行 留下合影

    记者看到,这张老照片以一幢老楼为背景,上方横幅上写着“欢送第二届参干同学留影”,老楼的廊柱上挂着有“文化馆”字样的单位门牌,徐传均和另两名同学胸戴大红花,贴地坐在正中间,其他29个同学围绕着他们。“我是地道的宁波人,那年还不满18周岁,在月湖边的现宁波市第二中学读书,我们那个班叫初春二班,班上同学小的14岁,大的十七八岁。当时为了打赢抗美援朝战争,国家发布了《关于招收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的联合决定》。所谓的‘参干’,就是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学习,在全国初中二年级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学生及高小文化水平的青年工人中招生。当时大家报名很踊跃,最终,我们班上共有三个同学,我和王正芳、蔡世娥,被批准参干。消息公布后,那天是1951年7月10日中午,班长卢先达带领同学们到这里一起拍了张照片,给我们三人送行。”徐传均拿着照片向记者介绍。

    记者看到,眼前的逸仙楼除了廊柱上新增的鎏金对联和陈列馆、研究院等单位门牌外,木格窗门、石台阶等都与照片中并无二致。“台阶中间的这块大石板好像换过了,当初拍照的时候,我就坐在这块石板上。”徐传均说,“当时市文化馆、市图书馆都在这里,我们经常来借书看。拍照那天,我们是走过来的,从二中走到逸仙楼。”

    据介绍,拍完照片的第二天,徐传均和参干的学生们一起,从江北坐大汽车出发去了杭州,在杭州经过进一步的体检,他被分配到了南京汤山第三炮兵学校。1954年底毕业后,徐传均先后在河北栾城、大连夏家河子、沈阳、本溪等地的部队工作,曾于1954年在北京天安门参加过国庆5周年的大阅兵,经历非常丰富。

    同窗阔别近70年 期待相会

    戎马倥偬20多年,徐传均于1976年7月转业回到老家宁波。“将近70年了,照片中的同学后来我都没怎么见过,他们有一部分继续读高中、大学,其中有一位成了武汉大学教授,有一位去了外交部工作,可惜更多的人我不知道他们的消息。”徐传均说,“同学们现在都已年届八旬,如果能看到这张照片,肯定会非常激动。转业回到宁波后,每年的7月10日,我都会到当年合影过的台阶上来看一看、站一站,真希望有同学能前来相会。非常欣慰逸仙楼还在原地耸立,这是我参军出发的地方,我的命运就此发生转变,这楼、这台阶,安放着我的青春记忆。”

    真是出走半生,归来还是少年心!徐传均老人的讲述深深地感染了记者,昨天,记者在逸仙楼的石阶上,给他又拍了一张和当年一样造型的照片,希望徐老的同学们能够看到。记者  俞素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