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端 一般说起发生在欧洲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人们总习惯于把目光焦点放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津津乐道于“文艺三杰”的旷世杰作。其实,谁都知道文艺复兴的地域远不止意大利一地,艺术代表人物也多不胜数。《细读文艺复兴》一书就诠释了这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中长久以来被大众忽视和误解的内容。该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没有依照“早期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晚期文艺复兴”的线性顺序进行解读,而是将文本框架设定成“佛罗伦萨画派”、“威尼斯画派”、“北方文艺复兴”三个地域中平行并进的客观状态。 “文艺复兴”不应该被简化为“人的胜利”,它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无法脱离大的语境而独立存在。在文艺复兴的背后,有着极其宽阔和不断更新的市场化变革,宗教、家族的传承,艺术的流变和递进。而且有一点必须强调:后来成为文艺复兴标志人物的艺术家大都出生于工匠家庭,他们的创作不是后人解读中一厢情愿的所谓“艺术冲动”,而是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劳动行为。作品首先得符合赞助人的审美口味,满足宗教领袖的宣传目的,有助于提升自己在行业内的地位;最最不济,也得吸引别人花费真金白银来购买。这些才是影响其创作的真实诱因。 当然,在14世纪末期,一些人文主义者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中,发现了被中世纪掩藏的“自然主义”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正好与当时大众渴望挣脱宗教束缚的人性要求相契合,也和资产阶级经济主体兴起的需求相一致。所以这场后来被冠名为“文艺复兴”的运动适时兴起,并且自上而下地遍及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呈现出独特的时代意识。这种意识是“精神化”的,也是“物化”的,还渗透进了西方社会的话语系统。可以说,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是和文艺复兴一起成长起来的,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的兴起,缘于银行业和贸易业的繁荣,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影响着艺术发展。美第奇家族垄断货币和贸易的枢纽后,在对人文艺术的大力赞助中找到了新的统治路径。像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达·芬奇,都是洛伦佐·美第奇赞助的艺术大家。威尼斯画派的形成也有其自身特点。该地有适于海外贸易的地理优势,很多东方珍贵的矿物颜料被这个画派大加使用,以至于色彩鲜亮明媚成了“威尼斯画派”的一大标志,闻名遐迩的“威尼斯蓝”就是个中代表。该画派的典型人物是贝里尼家族,父亲雅各布·贝里尼,儿子乔凡尼·贝里尼、真蒂莱·贝里尼,以及女婿曼特尼亚和在他们的家族画室内学习的乔尔乔亚与提香,后来皆成为了顶级画家。而北方文艺复兴无疑从意大利那里接受了不少艺术养料,老彼得·勃鲁盖尔就曾在外游学四年之久,他的画风,多少受到了达·芬奇、拉斐尔等意大利画家的影响。不过,这一派别的画家,凡·艾克、汉斯·梅姆林、丢勒等,都更加致力于准确地描绘世界,创造出倾向于现实生活的作品。 《细读文艺复兴》努力将艺术发展还原至当时当地的历史场景,也让笔触在画作、艺术家、赞助商、政治氛围、宗教状况等元素间游刃有余地切换,帮助读者对文艺复兴运动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善的框架系统,并达到一定深度的感性认识。作者在介绍画派代表人物的作品时,放弃了那种“就画论画”的局限表达,也不曾掩饰自己的主观情感和个人见解。作者曾对比多纳泰罗的《大卫》和米开朗基罗《大卫》这两件雕塑精品,直言道:我认为多纳泰罗的《大卫》像更为精彩,甚至更为独到,表达更为感性,虽然没有古希腊英雄般的健硕形体,而只刻画出时髦少年的形象,但透露了创作者的艺术理念,也很符合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树立自己新权威的政治需求。《细读文艺复兴》还极重视对“文艺三杰”之外那些声名相对较弱的艺术家的介绍。比如同属于佛罗伦萨画派中的布隆奇诺,他出身底层,是个屠夫的儿子,后来成为宫廷画家。画作风格有着神秘莫测的优雅和不动声色的冷酷。代表作《托雷多的艾琳娜母子肖像》,准确传达出统治阶层力求彰显的权力尊严感。 总体而言,尽管该书脱胎于作者在中央美院的选修课讲义,但作为一本艺术史专著,书中内容多为“干货”,扎扎实实,以小见大,值得西方艺术爱好者认真阅读。 ( 《细读文艺复兴》 作家出版社2018年2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