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艺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07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么痛的成长领悟

——看影片《蜘蛛侠:英雄远征》

    郁妍捷

    影片《蜘蛛侠:英雄远征》,在时间上承接《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后的日子,绝大多数的人还处于那场大战结束时所带来的情感创伤中:孩子们用自制的视频,来悼念死去的钢铁侠、黑寡妇、幻视以及美国队长等老一代的“复联”英雄们;有机会接受采访的民众,总是会一遍遍地提及自己所感受到的窘迫和困惑——那些突然消失了五年之后又毫无预兆回来的人们,完全还是原来的模样,而身边的亲朋好友已经老了五岁,熟悉的环境已与他们格格不入;还有一些人干脆失去了曾经的家,他们在曾经亲昵的亲友身边变成了陌生的局外人……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的结局需要大家一起去面对,很多问题都悬而未决。影片试图通过主角蜘蛛侠的视角来向大众还原,如今这个世界变成了什么样,同时展望这个世界又将变成什么样。

    虽然画面里还是充斥着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导演乔·沃茨也很好地延续了“蜘蛛侠”系列影片一直采用的青春、搞笑以及紧凑感强等表现手法和节奏把控的模式,但在编导们融入着古典叙事的方法下,我却明显看到了这部“英雄片”中的新意:剧情围绕蜘蛛侠彼得·帕克和同学们的“欧洲之旅”展开,讲述的还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老套故事,却在电光石火的画面间不急不徐地刻画出了主角的一段人生改变的历程,并且,它比上一部更加现实,更加深刻,更加丰满,更加能引起同龄人甚至是过来人的共鸣——“长大”这种东西分明是一条能令人切身感受到痛苦和无助的荆棘路,但也只有承受住了这些痛,才能真正领悟成长的真谛。

    这份蜕变的过程,分成两条线索,串联起故事情节和人物变化——明线是“青春”,暗线是“承担”。

    脱下“蜘蛛侠”的战斗服,彼得·帕克不过是一个16岁的高中学生。因为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自己的这个秘密身份,所以在学校里,他依然扮演着一个开朗的大男孩角色。而事实上,他本身也的确还是一个有着很多青春烦恼的高中男生:他是在乎玩乐的,老想着暂时放弃“蜘蛛侠”的身份,好好给自己放一个假,一听到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欧洲游就表现得无比兴奋和憧憬;他也会像很多花季少年一样在乎自己的仪容仪表,整理行李的时候,他会将从床底下拿出来的袜子放到鼻子边嗅闻,再放进行李箱里;他还想着谈一场恋爱,已经默默关注那个叫玛丽·简的女孩好久了,他幻想着可以趁着此次欧洲之行前往巴黎,在埃菲尔铁塔上对着自己心仪的女孩告白;他也很容易吃醋,一看到玛丽跟自己的“情敌”有说有笑,脸上就写满了烦闷……这种渴望假期的学生模样,这种情窦初开的状态,让多少银幕外的旁观者看到了自己高中时的样子。

    所以当彼得·帕克重新变回“蜘蛛侠”后,这份青涩与不成熟,成为了他走向“超级英雄”之路的最大障碍,也注定令他的成长伴随着阵痛。这份痛,来源于劫后余生的彼得·帕克还沉浸在失去托尼·史塔克的悲伤中;来源于茫然失措与孤立无援下的逃避:面对神盾局局长尼克·弗瑞几次三番的来电,他不是视而不见,就是直接挂断;听着钢铁侠昔日好友哈皮的劝告,彼得也表现出了一个孩子对长辈的叛逆;他不愿意将蜘蛛战衣放进行李箱——毕竟失去了史塔克引领的彼得,已经逐渐封闭了被梅婶戏称为“彼得一激灵”的蜘蛛感应,也关掉了自己的超人感应力,不去理会对危险的感知。他只想活在自己舒适的生活圈子里,继续做着大家的“好邻居”。影片的前半段始终在强调彼得对接棒钢铁侠成为新的英雄首领的无比排斥,他的英雄作为也更多源于“蜘蛛侠”这个身份,而非自发去应对。因此,在与元素众的对抗过程中,当他看到英勇无敌、举手投足间与史塔克有些神似的神秘客昆汀·贝客时,彼得毫不犹豫地将钢铁侠留给自己的“伊迪丝”眼镜交给了并不太熟悉的他。这种心性单纯又急于摆脱责任的不成熟行为,给他自己也给伦敦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心理上的挫折感,让他不得不在痛苦中领悟自己肩上应该承担的责任,明白钢铁侠生前说的“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的意思。

    这就是“蜘蛛侠”的成长过程:在被打倒的失败痛苦中,学会如何面对自己,如何在神秘客制造的全息影像的幻象中,坚定信心,克服心魔,然后学会成为一个“大人”,再成为一个超级英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