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亚 妈妈做鞋是老把式。小时候我们全家的鞋都是妈妈做的,一直到我高中毕业,穿的都是妈妈做的手工鞋。后来上大学了,妈妈给我买了皮鞋,她大概觉得去了大城市穿着她做的鞋土气。到弟弟上了大学后,妈妈就不给我们做鞋了,只给她和爸爸做。 穿了洋气的皮鞋后才觉得妈妈做的鞋真好,穿上纯手工的千层底,脚不会有气味;布鞋总是柔软的,脚不会为了踩鞋而受累。但是都市千篇一律的各种高跟皮鞋是主流,说真的我还真没勇气踩一双千层底走在大街上。 女儿出生后,给她买各类小鞋子,都很漂亮。后来,小家伙开始咿咿呀呀说话的时候,有一天指着脚说,鞋,鞋!我一看,胖胖的小脚给鞋子勒了一道红痕。当下心痛不已,给她揉了好一会儿。看着她肉乎乎的小脚,又想起了妈妈做的千层底。 于是,打电话回去央妈妈给女儿做几双布鞋。妈妈欣然应了。 于是我开始期盼妈妈做的鞋子。想着,她现在一定开始浆鞋底了。平时不用的碎布,用面汤一层一层浆拼成一大张,有十多层厚的时候在太阳底下晒干,然后沓着印剪出一个鞋底夹层,再用白布包边。鞋底必须足够厚,一般需三四个夹层叠起来才是一个真正的鞋底,合计三四十层布的样子,这也是千层底名字的由来。再把这叠起来的三四个夹层用粗粗的线细密地穿透来回拉着固定在一起,才是鞋底子。一只鞋底子就要费好多功夫呢。 做了鞋底做鞋面,鞋面也要用专门的印沓着剪裁好。一般有两层,里层用一般的布,外层就讲究了,各种花布、绒布及布店里专门卖的鞋面布,妈妈以前都是精挑细选,然后裁剪得当,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以前的女式鞋一般都有鞋带的,在带子上剪好扣孔,仔细用线沿边锁好扣孔,再在鞋外侧缘钉上扣子,鞋就好穿了。男士鞋一般是方口的,没有鞋带。 妈妈做鞋认真,鞋底线拉得紧致、细密,从不省一分气力。因此鞋子相当耐穿,小时候我老是因为鞋穿不破,穿不了新鞋子而郁闷呢。现在想想妈妈做鞋子时候倾注的心力,只有汗颜的份。 那个时候做鞋子是主流,主要是节俭。上世纪80年代的关中农村,大家日子过得都极其的相似;一家几亩责任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用度后,没有多余的钱买衣服鞋子什么的。她们那一辈生活都很朴素,但就这些平淡的朴素后面,一双鞋、一件小衫子,甚至一颗纽扣,她们也能酝出生活的美好来。她们运用一双灵巧的手,把简朴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现在,想起妈妈拼凑碎布、浆鞋底,在院里槐树下,把一层一层浆了面汤的布平整地抹在木板上,摊在太阳底下晒;她弯下腰,仔细地把布抹平、压实,不留任何小空隙。她脸上细小的汗珠,在太阳底下有细碎五彩的光,特别的美。 她拉鞋底,坐在树荫下,长长的线在指间从容穿梭,阳光透过午后的树叶,光影在她身上跳跃,有一种宁静的生动。让人不由得想,一辈子这样子过也是很好的。 她在灯下绣鞋面,一针一线安静祥和,影子打在墙上,暗黑的夜里给我温暖的慰藉。我就蜷在她旁边睡觉,紧贴着她身体的温度,使我进入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梦乡。 现在,我已不再年轻,四十出头的女儿,经常回忆起六十多岁妈妈做鞋的样子。心里有一种情愫涌动,叫我怀念那时的朴素、那时的温情,当然还有妈妈做的鞋以及做鞋的样子。 妈妈终是在一个月后给我寄来了小鞋子。她采用织锦缎面代替了以前的棉布鞋面,几双小鞋子做工精致,有种华贵的古典美,放在手心妥妥的艺术品。我家的二胎宝宝穿上,再配上她做的一套对襟小唐装,头上再系两个红穗子,像极了年画里的小美人。我突然感动于这种生动的美,感动得无法言说。 回忆向来美好,只是把生活的艰辛隐藏。我想要的生活,就是不管是生活在穿着妈妈做的鞋子的年代,还是敲着手提电脑、穿着正统职业装高跟鞋的现在,都能心生愉悦,觉得生活真好,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