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艺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8月04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谭书籍

看傅雷先生 解读艺术经典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有感

    无  端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大师,同时也是造诣精深的美术史学者,美术评论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傅雷曾留学法国,学成归来后,在刘海粟先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美术史”和“法文”这两门课程的教授工作。这本《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便是他执教美专时,“美术史”课堂讲稿中精华部分的内容结集。

    傅雷先生讲解西方艺术,并不是就绘画论绘画,就雕塑论雕塑,也不倾向于介绍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经历,而是在阐述画作精髓时,穿插一些关于哲学、文学、音乐甚至是社会学、历史学的背景知识。这是一个真正学识渊博、注重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精神的“传道受业者”所具备的素质。不过,《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一书所介绍的艺术家并不是很多,基本上是文艺复兴前后的乔托、多那太罗(现代多翻译为“多纳泰罗”)、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贝尔尼尼(一般译作“贝尼尼”)、伦勃朗、鲁本斯等人。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必然要提到佛罗伦萨。但在傅雷先生那一代人的笔下,他们是将这座意大利中部城市叫作“翡翠冷”的,该书也是从头至尾都用“翡翠冷”一词。“翡翠冷”即是“佛罗伦萨”——前者根据意大利语翻译过来,更具古典诗意;后者翻译自英语,是如今通用的正式名称。

    此书开篇介绍的是“欧洲绘画之父”乔托。乔托的一生没有大的磨难,基本上就是为基督教圣者“阿西西的方济各”所创立的“圣方济各教派”在作画。他的画善于采用简洁手法表现纯真朴素的宗教情感,如木版画《圣母子》、《圣方济各向小鸟说教》等,画面自然动人,彰显着宗教的感化力。

    多那太罗是文艺复兴早期的雕塑大师,在傅雷先生看来,多那太罗早年的雕塑作品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和禀赋,可惜后来渐渐陷入某种极端。在这里,傅雷先生的某些观点,是很多一味只愿说“好话”的评论家所不愿说或不敢说的。傅雷认为:当多那太罗在艺术地位牢不可破的晚年时,其创作过于自由和放纵了,由此他也就忽视了一条非常基本的原则:“最高的艺术是需要一点节制的。”“如果最高的情操没有完美的形式来做它的外表,那么这情操就没有激动人类心灵的力量”。

    画家波提切利的画作倒是非常之美,美到观众一眼看见,就会深感悦目。诸如《春》、《维纳斯之诞生》等,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圣母,皆有着妩媚、文雅、娇丽的特点,还往往姿态婀娜,步履轻盈,面含微笑,笑容中略带一丝丝惘然的哀愁。傅雷先生将之概括为“是由线条构成的和谐所产生的美感……会在我们的心灵上引起陶醉的快感”。

    文艺复兴的“美术三杰”是该书的一个重头,“三杰”中,傅雷先生最推崇达·芬奇。通过解读《蒙娜丽莎》,傅雷认为“达·芬奇是发现真切的肉感于皮肤颤动的第一人”。蒙娜丽莎的笑容之所以成“谜”,是因为“她的那张脸的轮廓是浮动的,仿佛沉浸在雾氛似的空气中”,而由鲜明的笔致勾勒、固定而成。

    而米开朗基罗,尽管接受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的委托,花五年时间,绘制出了旷世神作西斯廷礼拜堂天顶壁画,可画家本人最热衷的却是雕塑。在米开朗基罗心中,“雕刻是绘画的火焰……两者(雕刻和绘画)的不同犹如太阳与受到太阳照射的月亮之不同”。也正因如此,他的画始终有一种雕塑般豪迈雄阔的质感。

    在提到荷兰画家伦勃朗的画时,傅雷先生给出了“光暗”这一关键词。确实,伦勃朗是一位大胆、桀骜、试图用黑暗来衬托光明的画家。以现藏于卢浮宫的《木匠家庭》一画为例,画面描绘了耶稣诞生和成长的家庭景观。画家让一束强烈的光线照在耶稣身上,从而令全景有了一种神灵显圣般的境界。

    至于很受大众喜欢的弗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傅雷先生强调了他的长处在于色感的敏锐、构图的用心以及对线条的驾驭,但他缺乏表达真实情操的能力,这导致鲁本斯的作品美则美矣,但鲜有个性,难于抓住观赏者的心理。

    当下市面上分析讲评名家名画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多为昙花一现,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傅雷先生不满三十岁时写就的这本艺术评论,却成了经典。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傅雷先生独具的艺术才华和眼光;另一方面,傅雷先生有着不溢美、不掩恶,直抒观点的坦率和真诚。即便是面对书中提到的那些名垂青史的大艺术家,傅雷先生依然秉持自己内心的理念:在艺术鉴赏中,发现美,理解美很重要,而发现美中不足和探究为何会不足,也同样重要。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5月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