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家罗江华 |
|
艾青 |
|
周令钊 |
|
贺友直 |
|
陈逸飞 |
作为2019“献礼祖国——文艺与新时代同行”系列活动之一,“我们与共和国共同走过”——罗江华摄影百名艺术家捐赠作品展正在宁波美术馆举行。曹禺、艾青、马三立、贺友直、牛犇、靳尚谊、铁凝、罗中立……这些著名文学艺术家的音容笑貌,都存留在宁波籍摄影家、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原副巡视员罗江华先生的镜头下,一一呈现在宁波观众面前。 本次展览展出的是罗江华先生创作的100幅著名文艺家肖像作品,时间跨度从第四次到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从改革开放启幕到当下新时代,是我国文艺界的珍贵记录。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8日。闭幕后,所有展出作品都将捐赠给中国摄影家协会宁波艺术中心(宁波画院)永久收藏。 走进梦寐以求的“院里” 罗江华先生1958年出生,祖籍宁海,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他长期从事中国文联重大主题活动,深入生活、采访创作是他的日常。他还曾担任电影《吾家有家》《沧桑梨园情》副导演,《百花芬芳》文艺晚会制片。 罗江华是一位资深“文青”。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自己一生热爱文艺,小时候,他家离北京电影学院不远,每次坐车路过,他都特别羡慕“院里”的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到电影学院的院子里听课。” 1977年,19岁的罗江华第一次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然而那次追梦以失败告终。这个心结,在罗江华心里系了12年。12年间,罗江华当过工人,做过服务生,但心中有一团叫“导演梦”的火苗始终不熄。 1989年,罗江华再次报考北京电影学院,那年他31岁。因为外貌出众,一表人才,老师建议罗江华报考表演系,但被他拒绝了。“我喜欢自己做了工作别人还不认识我。”罗江华深知自己内敛的性格不适合“抛头露面”,在老师后来建议的编剧、导演、摄影三个专业中,他选择了导演,从此走进了梦寐以求的“院里”。这位将罗江华带入电影学院的老师,正是现代美学家、哲学家宗白华先生的儿子。 毕业后,罗江华长期在中国文联工作,这期间,他做过秘书、演员、策划、导演、制片人,并成为中国老教授协会文化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同时还担任众多比赛的监审。 艺术家要有社会担当 因为工作关系,罗江华能够接触到大量文化名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开始有意识地用镜头来记录他们,迄今为止已经拍摄了1000多幅文艺名家的照片。“这次摄影展我选择作品的原则是:首先看照片质量,然后是人物神态,最后才看他们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力。” 虽然最终没有成为专业导演,但是电影拍摄对罗江华镜头感的培养影响很大,他告诉记者:“我通常采用抓拍的方式,千万不能摆拍,我宁愿花工夫等待时机记录瞬间。” 艾青的肖像放在此次展览非常醒目的位置,照片中艾青的表情显得有点特别。罗江华告诉记者:“这是我在1987年拍摄的。当时艾青的身体非常糟糕,已经不能讲话,表情看起来有点‘奇崛’,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记录下这个难得的瞬间。”艾青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诗歌的一面旗帜。20年在北大荒和新疆建设兵团的艰苦经历,对他的身体影响很大,所以这张照片既反映了艾青的精神,也暴露了他当时的身体状况。 解海龙是罗江华非常喜欢的摄影家,曾经拍摄了“希望工程”纪实系列照片,其中就有广为人知的《大眼睛》。“解海龙的作品改变了中国贫困地区上不起学的孩子们的命运。一个好的艺术家,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足够的社会担当。希望透过艺术作品这双‘眼睛’,让观众在看到爱和美的同时,也看到对事实的追问和探究,这是艺术家的责任。” 本次展览的肖像作品中,有不少的主人公是宁波人,包括冯骥才、贺友直、陈逸飞、全山石等。罗江华毫不否认自己对于宁波籍艺术家的偏爱,“比如,我和冯骥才是好朋友。冯骥才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不遗余力的精神让人敬佩,他也是宁波人的骄傲。” 每个镜头后面都有生动的故事,目前罗江华已经在撰写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和自己眼中的艺术家,拟定的书名是《往事歌谣》,预计两年后出版。“希望到时候《往事歌谣》的首发式也在宁波,和摄影展一起,放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宁波艺术中心(宁波画院)举行。”面对宁波画院院长于效祥的邀约,罗江华欣然答应。记者 陈晓旻/文 周建平/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