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艺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01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条河流和一个民族的秘史

——读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

    张晓峰

    1978年出生的徐则臣,凭借长篇小说《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是本届获奖作家中最年轻的一位。

    《北上》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公元1901年,时局动荡,整个中国大地风雨飘摇。为了寻找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失踪的弟弟马福德,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了中国。这个意大利人崇敬他的前辈马可·波罗,并对中国及运河有着特殊的情感,故自名“小波罗”。主人公之一谢平遥作为翻译陪同小波罗走访,并先后召集起挑夫邵常来、船老大夏氏师徒、义和拳拳民孙氏兄弟等中国社会的各种底层人士一路相随。他们从杭州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这一路,既是他们的学术考察之旅,也是他们对于知识分子身份和命运的反思之旅,同时,更是他们的寻根之旅。当他们最终抵达大运河的最北端——通州时,小波罗因意外离世。同时,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运河的实质性衰落由此开始……一百年后的2014年左右,中国各界重新展开了对于运河功能与价值的文化讨论。当谢平遥的后人谢望和与当年先辈们的后代阴差阳错重新相聚时,各个运河人之间原来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终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这一年,大运河申遗成功。

    《北上》里的运河是一条跨越了两个不同时间波段的河流,一条流淌在清末,漕运发展的末期;一条则流淌在“现在”,运河申遗成功的前期。来自意大利的小波罗的存在和寻找为谢平遥、邵常来以及其他中国人提供了近距离观看世界的角度和可能,这里面有“初识世界”的好奇、紧张、自卑和傲慢;而小波罗在运河中的一路北上,也为他“观看”中国和运河提供了切近的角度,这里当然也有好奇、紧张、傲慢和偏见。而另一条时间河流上,当“世界”以某种方式普遍地融入中国和中国的事物中的时候,“中国”和“世界”密不可分又各自保持不同的时候,“观看”有了新的方式和习惯,也有了新的可能。在两种文明之间,在文明的冲突与互看之间,在交融与差别之间,在时间与时代的变化之间……无疑,它是一个宏大的母题,也是时下一些世界级作家所关注的要点,它也越来越呈现其价值性。

    徐则臣是一个具有雄心的作家,《北上》极为明显地袒露了徐则臣的雄心,我们明显能看到他朝向包罗万象、写一部百科全书的努力。他选择运河作为支点,毫无疑问是经历过深思熟虑的。因为这条有着悠久历史的运河贯穿中国的南北,见证着沧桑和兴衰,同时它又在一个漫长的时期里负载着粮物的运输,兵力的运输,是国家经济与税收的主动脉。徐则臣的雄心是双重的,他一是要写一部包罗万象的大书,二是试图通过这部大书为民族立言,为时代立言,为东方对西方、西方对东方的“互看”提供有灵魂有支撑有热度的参照。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