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0月0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抲稻蟹

    □吴林祥

    秋风响,蟹脚痒。又到一年菊黄蟹肥时,吃稻蟹成为人们即时的热门话题。

    说起稻蟹,我便想起小时候的农村。那时的村庄,一条河流绕村而过,河床水草丰茂,蟹虾密集,河两边是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在我的记忆中,儿时抲蟹的情景是最鲜活最难忘的。

    淡水螃蟹,俗称稻蟹。蟹体呈灰土色,与泥色相似,有的则修练成铁黑色,谓之生锈稻蟹,它们若是潜伏不动,你是很难能发现其行踪的。稻蟹主要生活在水田河塘中,是水陆两栖动物。

    稻蟹长有小巧细腻的嘴巴,吃食的动作像小姑娘;一对火柴棒似的眼睛平时横放在眼眶里,一旦有险情马上就会像望远镜一样竖起来,向四周扫视,十分警觉;蟹的腹部有脐,雄的尖脐,雌的圆脐,用来排泄,也用来交配。

    稻蟹长有两个大螯和八枚小爪,小爪主要用来爬行、打洞;大螯则用来捕食、招呼和打架斗殴。稻蟹尽管好武,但遇到危及身家性命的事时,比如被人抓住了“手足”,它们会立马自断手足,逃之夭夭。在水中,蟹的行动会笨拙些,主要是通过拍打蟹爪侧斜式上浮下潜。

    稻蟹属于甲壳类动物,需要经过一次次脱壳才能长大。每一次脱壳都如凤凰涅槃般。它们一般会选择在近水的泥土上潜伏,先是两螯一抖一缩,像老人脱衣甩袖子,嫩肉往里收,吃力而缓慢。脱出螯足后,再用同样方法抽出八个脚爪,最后艰难地脱下整个蟹壳,那时它就变成了一个软体动物。

    脱壳后的稻蟹最孱弱无助,往往成为鸟类、鼠辈和蛇蛙们的理想美食,也是同族攻击的对象。此时它会竭力自救,用软不拉几的透明的嫩爪艰难地爬行到附近水塘里,只有潜入水塘中,用泥浆覆盖全身,才有可能侥幸躲过一劫。当然,留在水边的新鲜蟹壳(俗称蟹灵魂)还是一个危险的记号。

    稻蟹的生长周期一般为十个月(2月至11月)。西北风一吹,稻蟹们就像听到集结号一样义无反顾地往江河里爬,最终奔向大海,在那里谈情说爱,繁衍生息,完成它们的使命。来年春潮涌动时,米糠虫似的小蟹们又会成群结队从入海口溯流而上,进入江河湖汊、稻田水沟,开始新一轮生命的循环。

    乡下的抲蟹方式有好几种。有时他们会在田角沟渠中寻找贴近水面且有爬痕的稻蟹洞穴,先用杂草绕成团,塞紧洞口,然后将烂泥抺平,使之密不透气,半晌后,迅速将草团拉出,总能抓到在门口乱挖一气、缺氧发呆的稻蟹。捕蟹过程中,他们会意外地收获几条黄鳝、池鳗和田蛙等,还会摸到吓人的水蛇来。有时他们会带上锄头、铲具,在河坎地边挖掘蟹洞,刨开口子后,跪下身子,脸贴着湿答答的田泥,把手伸进去,当手指碰触到硬邦邦的东西时,就连其周围泥巴一起一把将稻蟹从穴中掏出来。有时他们用削尖、通节的毛竹做打洞工具——蟹翘,在河水下半米处打个一米左右深的斜洞,让流浪的稻蟹免费居住。第二天清晨,捕者下水,一边用脚堵住洞口,一边用长柄铁钩勾拉,高手们灵巧地一掂脚,就能把拖到洞口的稻蟹按住。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铁丝笼里放些青蛙、鱼杂等诱饵,系上绳索,把铁丝笼扔进河塘中,第二天收起,坐享渔翁之利。

    金秋十月,蟹壮膏黄,是一年中抲蟹、尝蟹的最好季节。白天,村民们就在连接河塘的沟渠中拦起水坝,待到夜晚,带上小方油灯或手电筒去河塘,将坝水放下,过不了多久,只要下游的塘水浑浊起来,便可知道蟹群来了。而稻蟹们警惕性也蛮高,它们往往会先派一只来探路,它对灯光很敏感,爬爬息息,不时地立起双眼探望,确定平安无事后,才会大摇大摆地向下游爬去。只是想不到下游早已为它们布下了天罗地网。那时逮上来的稻蟹一个个都壮鼓鼓的,光看看都觉得有味道。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