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岳云 早听说江南水乡古镇乌镇孕育了茅盾、木心等文学大家,乌镇浓浓的人文气息如同一块强有力的吸铁石,紧紧吸引着喜欢文字的我,使我产生“乌镇那么赞,我想去看看”的念想。 这不,九月初,我跟着茅盾和木心游了趟乌镇,去找寻他们少儿时在乌镇留下的一串串足迹。 抵达乌镇已是上午十点许,由于刚过暑假旅游旺季,故景区游客犹如这秋高气爽的天气不是很热。只听一旁的导游开玩笑道,她带团来乌镇好多次了,可每次景区都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从来没有看清楚乌镇长什么样,这次终于看清“庐山真面目”了。游客少正合我意,我可以放慢脚步,细细品味乌镇的古朴和宁静。 这些年,古村、古镇也逛了不少,大多雷同:依水而建,以桥为媒,黛瓦为顶,青砖为墙,红木板为壁,青石板为街,还有那一间连着一间的店铺。但我发现乌镇有与众不同之处,“慢悠悠”才是她最大的看点,正如近年来广为传唱的木心先生的小诗《从前慢》中写道的那样: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乌镇的“慢”无处不在,并深深渗透在她那张上千年饱经沧桑的脸上,渗透在她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里,渗透在那有着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风格的古建筑和印染、酿酒等传统手工作坊里,甚至还渗透在了茅盾和木心两位大师的文学创作之中。 我最喜欢乌镇古建筑上梁、柱、门、窗和江南百床馆木床上那些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的木雕和石雕。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当我看到木匠们花了近三年的时间才完工的那张千工床时,从心底佩服那时的匠人们是何等的心灵手巧,他们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在红木上慢慢地雕,细细地刻,雕刻出一件件传世精品。 而旧时乌镇三白酒传统酿酒、蓝印花布印染等手工作坊,同样需要“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需要一定时间的选料、制曲、发酵、蒸馏等多道工序,才能酝酿出最芬芳的琼浆玉液;需要一定时间的刻版、染色、氧化、晾干等多步流程,才能印染出“最中国”的纺织元素。 参观茅盾故居是我这次乌镇之行的“必修课”之一。因为这里记录着茅盾少儿时期留下的难以忘怀的足迹,描绘了他在乌镇创作时的美好时光。在《春蚕》、《秋收》、《林家铺子》等代表作品中,你可以读出乌镇及其附近地区的农村生活的印迹,可谓“艺术来自生活”,也可以看出茅盾对故乡的眷恋。其实,文学创作同样需要慢慢地潜心写作,似贾岛用“推”“敲”二字般反复琢磨,如茅盾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创作完成的传世之作《子夜》。 穿过狭长的老街,跨过东市河上的小石桥,来到了河的另一边。走累了,你可以在河边长排木板凳上手倚护栏,坐下来歇歇脚,欣赏眼前美景,真真切切体会一下“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感受,用心品味“慢时光”悠闲生活。 最先映入你眼帘的是河对面那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木质建筑,据说这是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但见那水阁依仗几根立在水中的方石柱如同木船般悬浮在水面上,乍看仿佛傣族“吊脚楼”。睡在水阁里,晚上侧目可见满天星,侧耳可闻流水声,而心里总希望时光慢慢变老,岁月静好。 慢悠悠的乌镇,我匆匆来过,却未曾离开过。 慢悠悠的乌镇,她悄悄地告诉我:你在快节奏工作时,别忘了学会慢生活,追求慢生活,享受慢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