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宁波时代地标寻访推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0月20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国寺: 千年遗构 江南瑰宝

保国寺 记者 张培坚 摄

    1954年夏天,来自南京工学院中国建筑研究室的三名学生戚德耀、窦学智、方长源叩开了保国寺尘封已久的大门。他们惊讶地发现,这座深藏山林的建筑,是一座江南从未见过的北宋遗构。

    据清嘉庆《保国寺志》记载,保国寺始建于东汉,初名灵山寺,毁于唐会昌灭佛期间。后寺僧可恭请求复寺,获得批准,赐名保国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僧德贤重建大殿,迎来中兴,其中大殿建筑留存至今。该大殿比《营造法式》还早90年,是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例。

    在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推荐下,1961年,保国寺大殿作为“长江以南最古老的、保存最完整的宋代木结构佛教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宁波的第一个“国保”。

    保国寺真正走入公众视野,则从1978年开始。当年农历正月初一,保国寺第一次向社会公众开放,开门当天便迎来1.2万余人次的巨大人流。

    1993年夏天的一场雷雨,击中大殿西北角的垂脊和戗脊,开启了保国寺的整体维修和安全防护日程。1996年,保国寺开始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维修工程,至2002年完成。

    除了修缮,对其进行“知根知底”的学术研究并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体系,也是近十年来保国寺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6年,保国寺从文保所更名为“古建筑博物馆”,标志着保国寺正式成为一座守望遗存、研究历史、弘扬文化的古建筑专题博物馆。除了千年大殿这座不可移动的“国保”外,保国寺也抢救性保护了一批濒临损毁的文物。1980年从当时的乍山乡黄山村的“大夫第”迁来清嘉庆时期的人文画砖屏16幅,是保国寺可移动文物的“镇馆之宝”;1983年,从月湖中营巷一粮站迁入明万历年间的宁波民居厅堂,在保国寺古建筑群西侧用于复建史料中记载的迎薰楼;1984年与1991年,分别从慈城普济寺和市区中山公园迁移保护了两座唐代石经幢……这些文化遗存的存在,使保国寺成为拥有唐、宋、明、清、民国不同时期、历史跨度近1200年的古代建筑群。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张璐易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