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艺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03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典音乐并不高冷

——《乐读:古典音乐漫游指南》 读后有感

    无  端

    

    说起西洋古典音乐,很多读者对它的印象也许就是四个字:“曲高和寡”。由于不了解,于是有些听众便会人为地拉开自己和这类音乐的心理距离,匆忙且武断地下结论:我反正听不懂,不如就避而远之。其实这些源自异国的优美旋律并不高冷,欣赏它的门槛也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难以跨越。

    《乐读:古典音乐漫游指南》(下面简称为《乐读》),是用通俗有趣的文笔写就的一本古典音乐欣赏入门的作品。说到“古典音乐”,它一般是指缘起于西方的传统音乐形式,主要包含从11世纪到现代,特别是1600年到1925年的音乐艺术。由于在这段时期内,作曲家们遵循的技法和原则大体一致,所以后世便将其划归为同一门类,即“Classical Music”(古典音乐)。那么欣赏古典音乐是否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背景知识呢?该书作者认为:对音乐、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欣赏,最重要的应该是个体的心灵感受。至于相关的知识则能帮助你加深对它们的理解。比如外行人听莫扎特、肖邦、贝多芬、门德尔松,也会觉得悠扬美妙。但如果你在听巴赫之前,能搞清楚什么是“单声织体”、“复调织体”、“主调织体”……就可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对于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无疑是大有好处的。归根结底,无论是谁,作为古典音乐的爱好者,都是从“认真聆听”开始,然后再慢慢进行“理论探索”——当你真正被那些音符打动,才会主动去钻研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音乐风格知识。

    《乐读》一书对音乐史方面的内容有着相对细致的介绍。在提到某件具体音乐作品的时候,肯定会伴随诸多描述其特点的术语,像“巴洛克”、“印象派”等等,这里就存在大量属于音乐发展史的知识。西方的古代音乐缘起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希腊。当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以割弦法提出了较为完善的音律体系。到“中世纪时期”,音乐的主要形式为“格利高里咏叹”。至“文艺复兴”,多种艺术样式蓬勃发展,音乐也不例外。虽然宗教音乐依然是主流,譬如德国作曲家亨德尔就创作有《弥赛亚》、《哈里路亚大合唱》等作品,但他却是“巴洛克风格”音乐的代表人物。而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则使“声乐和器乐”会师,令“歌剧”这一重要的古典音乐形式诞生。在宗教音乐发展的同时,世俗音乐也慢慢崛起,我们常说的田园牧歌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进入“古典主义时期”后,贝多芬、莫扎特、海顿等一大批音乐家涌现。“浪漫主义时期”,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瓦格纳也都用自己的作品诠释着音乐的进步。其实,真正与音乐如影随形得到发展的是人们的艺术观念。古典主义是讨论善和美的,旋律中充满高尚的精神思想。而浪漫主义更注重自由情感的表达。为此目标,音乐家们大胆突破原先存在的规则和限制。因为浪漫主义认为:美没有固定的标准,人类的情感宣泄应该一视同仁地得到尊重。

    《乐读》还在“大师往事”这一章中介绍了著名音乐家们的代表作品和生平事迹。作者没有纯粹为了介绍而介绍,他的文字特别关注那些音乐大师的精神世界,努力传递他们内心最为真实的情感。令笔者颇为动容的是31岁就失聪的贝多芬,他几乎从来都没有听到过自己创作的音乐。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作曲家在丧失了听力之后,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事业。但书中写到,贝多芬晚年时“用一根小木棍,一端插在钢琴音箱中,另一端用牙咬住,就这样来感受音乐”。更叫人感佩的是,依靠如此艰难的方法,贝多芬又努力工作了25年,在贫病交加之际为全人类写下了《欢乐颂》、《英雄交响曲》等不朽名作,作者赞其为——“音乐界的普罗米修斯”。

    普通听众接触古典音乐的契机之一,是观看影视作品。不少优秀的中外电影中,往往穿插有古典音乐片段。而无数优美动人的旋律也正是通过电影作品为广大观众和听众熟知的。《乐读》的作者在书中饶有兴味地进行了一次统计:最受电影制作者欢迎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依次为莫扎特、瓦格纳、贝多芬和巴赫。笔者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段音乐是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的经典之作:歌剧《乡村骑士》中的那首著名间奏曲。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马斯卡尼是何许人也,但看过《教父三部曲》,看过姜文导演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观众,一定会记得那段抒情婉转,又带有淡淡忧伤的乐曲。这样的曲子,即便是离开影片中特定的情节,单独欣赏,也是莫大享受。

    《乐读》最后还非常贴心地附上了书中提到过的三十余首精选古典音乐曲目的二维码地址,读者只需用手机扫码,便能聆听。可见此书在讲求知识性的同时也兼顾了实用性。毕竟,仅靠文字,读者接受到的只是间接经验,而当音乐响起之际,我们就真的可以缓缓步入到那个高雅而浪漫的古典音乐世界中去了。

    (《乐读:古典音乐漫游指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2月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